西藏招牌菜:
風干肉
藏族喜歡吃風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了感到有點怕,也覺得不太衛生。 其實,風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 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來,掛在陰涼處,讓其冰凍風干。 既去水份,又保持鮮味。 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來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鮮美的。
四味生肉醬
猩紅血性的顏色,興烈沖鼻的口味,吃下肚更是暖洋洋熱烘烘的一團,據說西藏依然是一個讓時間凝固的地方,千百年來藏人都喜歡在布達拉宮腳下曬太陽,當肚里存著一團火熱,再給陽光一曬,今天的藏人仍是分外的自樂自足。
主料:牛肉
配料:酥油、香菜、小蔥、大蒜頭
調料:鹽、味精、辣椒面
制作過程:
1、 將牛后腿肉剁成茸待用;
2、 用酥油做成西藏吉祥符號;
3、 將牛肉茸分別調制成四種味型放入吉祥符號的空格處。
特點:保持牛肉的生鮮味,屬西藏傳統菜肴。
蒸牛舌
蒸牛舌藏語為音杰郎最。 多見于拉薩等地。 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 特點是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
羊血腸
藏族地區,無論是農民還是牧民,每宰一只羊,羊血不單獨煮食,而是將羊血灌入小腸內煮沸而食,又香又嫩,品嘗一口,滿嘴生香,十分解饞,別有風味。 血腸的制作極為簡單。
先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在羊肉中放入適量的鹽、花椒、糌粑粉少許與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腸內,用線系成小段。 制法與制香腸同。 吃時不雖不渣,不脫皮,清香軟嫩,既又血香,又不膩口。 血腸的烹飪方法也別具特色。 將灌好的血腸放入湯中煮沸,煮至血腸浮起,腸成灰白色,約八成熟,便立即起鍋,盛入盤內,全家席地而坐,割而食之。
油拌人參果(guo)
原料: 人參果二兩,酥油一兩五錢,白糖或紅塘一兩。 制作方法:人參果在水中煮熟后撈出,用溶化的酥油拌合,加上白糖或搗碎的紅塘即可。 這道菜是素菜,做的時候火侯不宜過旺。
爆燜羊羔肉(rou)
爆燜羊羔肉:高原一絕。 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漸近線的,只有春秋產羔時期才能品嘗到。
做法:將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殺剝皮、洗凈切成3~6厘米的方塊,入油鍋爆炒,待皮肉淡黃時加入面醬、辣面、姜粉、椒粉、精鹽等,再反復炒至肉塊呈紅色時,加適量涼水,封鍋慢煨,水干肉爛即成。 其肉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芳香柔軟。
藏族吹肝
吹肺、吹肝又叫腌豬肺、豬肝,是藏族獨特的腌肉制品之一。
制法:
1、吹肺用新鮮豬肺從喉頭吹氣,邊吹邊用手拍打豬肺,使之擴張,再將適量的食鹽、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用溫開水調成乳狀,用湯匙從喉頭灌入肺內,邊灌、邊抖、邊吹氣,邊拍打,約需重復5-6次方能灌滿。
2、用麻線扎緊喉管,掛在火塘高處干燥,2-3月后即可食用。
3、吹肝將鮮豬肝上的膽管割開口,除留1個大的外,其余的全部用線扎緊,從大膽管口用人工吹氣,邊吹邊用手拍打,邊灌入佐料。 取一部分佐料和酒拌勻,灌入肝內,其余的佐料涂抹在肝上。 肝葉之間用竹片或玉米芯撐開,掛陰涼通風處晾干。 經1-1個半月左右,腌制即成。
4、吹肝經洗凈、煮熟、切成薄片,加上芫荽、芝麻油(或熟菜油)、醬油、醋、蔥花和姜末等佐料,常被用作涼拌吃。
特點:味香鮮,食而不膩,涼爽開胃,是極好的涼菜。 隨食隨取,可保存約1年之久。
手掌參燉雞
一種西藏風味的湯鍋:手掌參燉雞。采用西藏特產手掌參和土雞一起熬制,不加任何調料,原汁原味極為鮮美。
燉羊頭
古代,羊肉已被列為補虛增肌的佳品。 元朝名醫李東桓認為:“羊肉能補肌肉,參補氣,羊肉補形”. 據營養學家分析,羊肉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鉀、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它的熱力比牛肉高。 吃羊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陽氣不足者大有好處。 此品取羊頭、羊蹄用紅棗等藥材同燉,是冬季食療補品,又是席上佳肴。
松茸燉雞
1 先將雞打理干凈,斬成塊,然后放入開水鍋煮一下水,去掉雞里面的血水,清洗干凈備用。
2 將松茸泡發后,清洗干凈后備用。
3 將鍋燒熱后,放豬油,下雞塊炒至雞塊皮發黃時,加入清水、姜塊、料酒、胡椒粉、大蔥、花椒10粒左右,大火燒開后,打去浮沫,放入松茸,改用小火燉至粑時,放味精后就可以食用了。
注意:改用小火燉時水要一次性加夠,中途加水就去掉松茸的香味樂,燉最好用沙鍋
蟲草燉鴨
配方:蟲草:10克;土鴨:1只(約1000克);火腸腳:1只(約250克);姜:20克;鹽:2克
做法:
1)、將鴨去毛、去腳、去內臟、去尾部洗凈待用;
2)、蟲草沖洗后待用;
3)、火腿腳先用火燒至金黃,用刀刮去表面部分,燒焦處多刮幾下,至止豬腳呈現黃黃的色澤,有香氣之味后,砍成大塊(一只腳砍成4塊)等用;
4)、在砂鍋中加入5500毫升清水,將蟲草、鴨、火腿、姜一同入砂鍋中,置大火煮沸后,抹去浮沬,關至小火經3小時燉至后開至大火收汁至3500毫升加鹽即可食。
功效:補益脾肺,滋陰潤肺等作用。 本品適用于體虛咳嗽,抵抗力低下,久病體虛等癥。
貝母燉雞
貝母,又名川(chuan)貝,康巴地(di)區(qu)(qu)是主要(yao)產區(qu)(qu)。 生長在海(hai)拔(ba)2500~5000米的(de)高山草灘(tan)和石灘(tan)中。 貝母具有潤肺(fei)止咳(ke)、清熱安神(shen)、利(li)尿等作用。 貝母燉(dun)雞是有名的(de)藥(yao)膳。 州內各旅游區(qu)(qu)均可供(gong)應(ying)。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nei)旅游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