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太倉特產購物簡介
太倉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太倉土特產和特色工藝品眾多,太倉肉松、香玉牌糟油、太倉白蒜、雙鳳爊雞、太倉毛板青、紅木雕刻、香塘拖鞋等一大批旅游產品享譽海內外。
游客(ke)可在(zai)太倉市內有關(guan)商店或街頭集市相關(guan)商品眾多(duo),可稱心(xin)如意選(xuan)購到。
太倉特產介紹
太倉肉松介紹:
太倉肉松太倉肉松是傳統特色食品中一朵奇葩。歷史悠久,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太倉昭忠祠旁即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因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對肉松美味稱贊有加,故太倉肉松遂成為官禮物品,馳譽四方。
太倉(cang)(cang)牌肉松(song)為太倉(cang)(cang)肉松(song)之正(zheng)宗(zong)產(chan)品(pin)。,已有百(bai)年歷史,產(chan)品(pin)選用上等鮮(xian)豬腿肉,采用傳統配(pei)方,制(zhi)作考究,色澤(ze)金黃,咸中略(lve)帶甜味,纖維長而疏松(song),便(bian)于久貯。1988年榮獲首屆全國食(shi)品(pin)博覽會金獎。
太倉糟油介紹:
糟油創制人為清乾隆年間的李梧江。他在太倉城內開設多家經營醬鋪業的作坊與鋪子。太倉糟油,1816年正式釀制發售,漸各傳四方,成為官禮。因慈禧太后愛吃糟油,常派人來太倉采購,故太倉老意誠糟油店中曾有一塊“進呈糟油”的金字招牌。
香玉(yu)牌糟油,以糯米為(wei)主料,輔以各種藥材(cai)釀制。其特點色濃味(wei)香,能去(qu)腥(xing)提鮮,增進(jin)食欲。
太倉白蒜介紹:
“太倉白蒜”與上海嘉定白蒜、山東蒼山白蒜、新疆白蒜齊名,并稱為我國四大白蒜。
太倉白(bai)蒜(suan)始(shi)種(zhong)于清代。因太倉土質(zhi)適合種(zhong)植大(da)蒜(suan),加(jia)之出口需要,于六十年代大(da)面(mian)積種(zhong)植。太倉白(bai)蒜(suan)的特點是蒜(suan)頭肥碩(shuo)結(jie)實,蒜(suan)瓣大(da)而勻稱,色澤潔白(bai),味(wei)道辛(xin)香,尤以辛(xin)辣味(wei)濃(nong)重而成為白(bai)蒜(suan)之最。
雙鳳爊雞介紹:
太倉的雙鳳爊雞是當地著名的傳統食品。此名菜出自具有1600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鎮雙鳳。
主要是先將當地土雞煮至半熟,稍加冷卻后,再放入有老湯的爊鍋中,然后按秘方放入茴香、花椒等多種佐料,以文火燜煮,所成爊雞皮色锃亮,豐腴肥實,香氣沁人,其雞肉酥而不爛,雞汁油而不膩。
現(xian)采用現(xian)代化滅菌技術與真空包(bao)裝的雙鳳(feng)爊雞,在常溫下可儲藏,保(bao)證6個月(yue)不變(bian)質,并保(bao)持原有獨特風味,已成為旅游食品(pin)、家(jia)宴佐餐和饋贈(zeng)親友之(zhi)佳品(pin)。
毛板青蠶豆介紹:
為蠶豆品種中的上品。產于太倉市毛家市(今新毛鄉)周圍十里之內,當地稱為“宣公豆”;后毛家市漸盛,外地客商均赴毛家市采購,遂以“毛板青”聞名。上海老城隍廟五香豆即以毛板青為原料。
毛板青的(de)特點是色(se)青粒(li)大,板子寬闊,尾(wei)有凹(ao)痕,肉(rou)色(se)白凈(jing),味(wei)鮮而糯,易酥(su)不膩,百粒(li)重130克――135克,比一般品種高20克左右,為蔬菜食品中(zhong)的(de)佳(jia)品。
太倉柑甏介紹:
太倉柑甏,屬家庭自制的特色食品。制作方法是,先采成熟的枳殼,去蓋,挖出囊肉,再添以白蘿卜絲(事先略腌一下)及少許姜絲,然后把枳殼蓋用線縫好,成枳殼原狀,最后置入黃豆醬中醬制。醬制時以能曬太陽為好,醬制15至20天即可食用。
醬好的柑甏(beng),洗去醬泥。拆去縫(feng)線后,內外可食(shi)。柑甏(beng)風味(wei)獨特(te),清爽可口,開胃尤佳。
大水白黃豆介紹:
大水白黃豆(dou)(dou)產于太倉南部一帶,特(te)點是粒(li)子大,形橢(tuo)圓,皮淡黃,吃(chi)口糯(nuo),蛋(dan)白質含量高(gao)達37.84----39.2%,所(suo)做(zuo)的(de)豆(dou)(dou)腐嫩,不(bu)化(hua)水,且出漿(jiang)率(lv)高(gao),經江蘇省蔬(shu)菜研究所(suo)對150個黃豆(dou)(dou)品(pin)種鑒定,大水白黃豆(dou)(dou)為晚熟黃豆(dou)(dou)中吃(chi)口最好的(de)品(pin)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