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介紹
惠州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是中國大陸除深圳市外距離香港最近的城市,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秦皇33年(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
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從唐到清末1000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杰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四東文化是惠州獨具特色的文化亮點,指:東江、東坡、東征、東縱。客家人從粵東、閩西、贛南遷到惠州不過四百多年歷史期間,立足傳統,博采眾長,創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惠州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并具有資源多樣性的特點,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澗、島為一體,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及自然保護區有6處。
著名的惠州十景有:西(xi)湖風(feng)景名勝區(qu)(qu):蘇(su)堤(di)玩月、玉塔微瀾、留丹點翠;羅浮山(shan)風(feng)景名勝區(qu)(qu):沖虛古(gu)韻(yun)、白蓮翠影(ying),南昆山(shan)生態旅游(you)區(qu)(qu):九重遠眺(tiao)、石(shi)河(he)奇觀(guan),香溪堡:香溪泛舟;巽寮(liao)濱海旅游(you)度假區(qu)(qu):風(feng)濤摧磨;巽寮(liao)德(de)澤園:天賜白堤(di)。
歷史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從事捕撈、狩獵和原始的農耕,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化。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云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并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鐘;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征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鐘。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并戰爭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秦統一嶺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帶設置傅羅縣,吳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羅為博羅,另割置欣樂縣,此為歸善縣的前身。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從南海郡分置東官郡,博羅等縣屬之。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改東官郡為梁化郡,郡治設在原博羅縣治(在今惠東梁化),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岡(今博羅縣城)。這是今惠州境內首次設置的郡治。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從南海郡分置東官郡,博羅等縣屬之。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改東官郡為梁化郡,郡治設在原博羅縣治(在今惠東梁化),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岡(今博羅縣城)。這是今惠州境內首次設置的郡治。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梁化郡,設循州總管府,轄粵東的循、潮二州。隋煬帝即位后,將循州改為龍川郡。劉巖建立南漢之后,設禎州管轄歸善、博羅、惠州、海豐四縣,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之諱,把州名改為惠州,惠州之名從此沿用至今。
北宋(song)紹圣(sheng)元年(nian)(nian)(1094年(nian)(nian)),蘇(su)軾被貶(bian)為(wei)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zhi),同年(nian)(nian)10月(yue)2日攜侍妾王朝云、三子蘇(su)過抵惠。在惠期間(jian),他先后寫下了160首詩詞(ci)和幾十篇散文、序跋。其詩文歌詠(yong)惠州風物,使惠州名揚四海,誠如江(jiang)逢辰所言"一自坡(po)公謫(zhe)南海,天下不敢(gan)小惠州。”
區域分布
新中國成立后,市境行政區劃及其隸屬多次調整。現惠州市轄2個市轄區(惠城區和惠陽區)、3個縣(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總面積10792平方千米。
2010年(nian)2月,仲愷高新區(qu)把陳江、惠環、瀝林(lin)、潼僑(qiao)、潼湖等5個鎮(街道)和(he)4個工業園區(qu)納入其下,享有(you)市一(yi)級(ji)經濟管(guan)理權限和(he)縣(區(qu))一(yi)級(ji)行政管(guan)理權限,仲愷高新區(qu)面積由19 .7平(ping)方公里(li)擴至(zhi)309平(ping)方公里(li),管(guan)轄人口近(jin)50萬。
旅游季節
惠州屬亞熱帶季(ji)風氣(qi)(qi)候,北回歸線橫貫全市。境(jing)內雨(yu)量充沛、陽光(guang)充足、氣(qi)(qi)候溫和、四季(ji)長青。年(nian)平(ping)均降雨(yu)量1700毫米,年(nian)平(ping)均氣(qi)(qi)溫22度。由于一年(nian)四季(ji)氣(qi)(qi)候宜人,均是到達(da)旅(lv)游的(de)好時機(ji)。
美食
惠州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東江菜是廣東菜系三大分支之一。古代的北方軍旅流落定居,客家人南遷,惠州正處于廣東三大方言語系(粵、客、閩南)的夾縫之間,使東江菜形成了一種“兼容并蓄、風姿獨異”的特征。傳統的東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下油重,口味偏咸,一般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極少添加過重過濃的佐料,注意突出主菜的原汁原味。東江菜選料講究本地家養粗種的食物,烹調方法多采用煮、煲、蒸、燴和燉等,即保持原有的香味,又使人口感舒適,還不會輕易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和纖維組織。
發糕
發糕是有特殊用途的食品,雖然在惠州十分風行,但在市面上一般是見不到的。因為制作過程總往往混入花紅粉,而且每次總是蒸很大的一個,又被稱作大紅發糕,取其色彩喜氣、名字吉利,是一種討口彩的喜慶食品,普遍用于人生各種喜事的禮儀當中,婚嫁、壽誕、生子都少不了發糕助興。制作發糕一般使用純粘米,加糖、發粉或糕種,蒸發糕的籠屜特別巨大,蒸好的糕點發得越大主人家就越高興。儀式中,主人將大發糕切成小塊,或作為賀客的回禮,或分發街坊四鄰,讓大家都可以分享到歡樂和福氣。
狗肉煲
我國東南大部分地區都喜歡吃狗肉,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烹制方法,而惠州人最喜歡狗肉煲。狗肉用香料、味料爆透,加入湯味以及廣東老陳皮、老姜,再用瓦煲慢火久煲。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煲狗肉時陣陣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斂糕
斂糕,惠州話讀作“斂校”,是一種在傳統風俗禮儀中的專用食品。惠州風俗,喜事要蒸紅斂糕,喪事蒸白斂糕;出生滿月,外婆要蒸紅斂祝賀;新婚回門,外家要蒸紅斂糕作為回禮。此外年節的“觀音做會”,也要蒸斂糕。斂糕一般用四分糯米,六分粘米,混合后用水調勻,加上糕種,而后制成餅狀蒸熟。紅斂糕是米粉用水調勻時另加了花紅粉,使斂糕呈紅色。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與鹽焗雞、釀豆腐被稱為“惠州三件寶” ,精選橫瀝土橋梅菜芯,上好五花肉,要經過煮、炸、燜、蒸等工序,原湯勾芡,肉爛味香,肥而不膩,咸中略帶甜味。據說這道菜是蘇東坡謫居惠州時,教當地廚師仿照杭州東坡肉的做法,配上當地特產梅菜(惠州以矮陂梅菜為正宗)創造出來的。
釀豆腐
釀豆腐源于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嶺南不產小麥,逢年過節,南遷的中原人就以釀豆腐代替餃子。釀豆腐選用嫩滑的東江豆腐,切成長約5公分,寬約4公分,高約2.5公分的塊。把豬肉、魚肉、蝦米剁成餡,加上雞蛋、蔥、左口魚等配料攪拌均勻,在豆腐中間挖一小洞釀入肉餡,煎至金黃色,再加入上湯、配料,砂鍋中火燜熟,下老抽調色,加蔥花、左口魚末等便成。
沙糕板
惠州風俗,小孩出生“做半月”,外婆必定要做沙糕板,分發鄰里眾親慶賀。沙糕板以三成粘米粉、七成糯米粉混合,加白糖過篩,蒸熟切成兩寸見方的塊,松軟可口,是當地兒童特別喜歡的零食,舊時賣沙糕板的小販往往習慣將蒸糕的板隔頂在頭上沿街叫賣,為古城風情一景。
窩全鴨
八寶窩全鴨與鹽焗雞堪稱東江菜中的“雙絕”。用糯米、香菇、蓮子、蝦米、魷魚、肉粒、咸蛋等各種原料作餡,填入鴨腔內,經過氽、煲、蒸的工續制成,濃郁芳香,軟滑可口。
鹽焗雞
鹽焗雞是(shi)東江傳(chuan)(chuan)(chuan)統菜中的(de)一大名菜,已有三(san)百多(duo)年歷史。傳(chuan)(chuan)(chuan)說(shuo)它來源(yuan)于(yu)東江惠陽(yang)鹽場用鹽儲存熟雞的(de)習慣,當地(di)鹽商設(she)宴請客時(shi),廚師也嘗試以(yi)鹽焗雞,最終形成了一套(tao)完整而復(fu)雜的(de)制作方法(fa)。現在鹽焗雞已經(jing)發展出(chu)多(duo)種(zhong)不同的(de)變化,但還(huan)是(shi)以(yi)傳(chuan)(chuan)(chuan)統做(zuo)法(fa)最受歡(huan)迎,它的(de)特點是(shi):皮脆、肉(rou)滑、骨香、味濃,上碟(die)時(shi),還(huan)必須注意(yi)砌回雞形。
購物
惠(hui)州地處亞熱(re)帶,依山(shan)(shan)傍水,物(wu)產(chan)豐饒,蔬果鮮美,其中有不少是(shi)惠(hui)州所(suo)獨(du)有的土特產(chan)品。惠(hui)州梅菜、羅浮山(shan)(shan)酥醪萊、羅浮山(shan)(shan)百(bai)草油(you)、羅浮山(shan)(shan)甜茶、東江糯米酒、南昆(kun)山(shan)(shan)觀音菜、龍(long)門(men)(men)(men)竹(zhu)筍、龍(long)門(men)(men)(men)竹(zhu)牙簽(qian)、龍(long)門(men)(men)(men)米粉、博(bo)羅酥糖、博(bo)羅涼(liang)果、荔枝、龍(long)眼、芒果、柑桔(jie)等。
玩樂
傳統的(de)戲(xi)劇曲(qu)藝、新潮的(de)現代歌舞、高雅的(de)歌劇與(yu)文(wen)藝曲(qu)目(mu)、通俗的(de)流行歌曲(qu)與(yu)民間文(wen)學組成了惠(hui)州豐(feng)富多(duo)彩的(de)文(wen)化(hua)娛(yu)(yu)樂(le)。惠(hui)州市(shi)區,大(da)型(xing)的(de)娛(yu)(yu)樂(le)場(chang)所、休(xiu)閑中心(xin)樣樣俱全,還有(you)影院、KTV、舞廳、迪廳、網吧等(deng)等(deng)。市(shi)區內的(de)濱江公(gong)園(yuan)、江北體育(yu)中心(xin)、市(shi)民樂(le)園(yuan)、文(wen)化(hua)中心(xin)、明月灣等(deng)大(da)型(xing)文(wen)化(hua)廣場(chang),也為惠(hui)州人提供了娛(yu)(yu)樂(le)休(xiu)閑場(chang)所。
民間風俗
惠州是沿海城市,交通的便利以及惠州客家人善遷徙的特點使惠州成為著名僑鄉,全球約有800萬的惠州華僑,惠州是客屬地區華僑最多的城市,因此,客家華僑多操惠陽音客家話。
惠州民間文化具有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也保留了相當多當地先民的風俗習慣。同時,由于惠州地處廣東三大方言語系(粵語語系、客家語系、閩南語系)的融匯地帶,加上古代客家人大規模南遷和軍事行動帶來的北方移民,惠州的民俗風情更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杰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藍田瑤族:
藍田(tian)瑤(yao)(yao)族(zu)(zu)居住在龍(long)門縣(xian)東(dong)北部的(de)(de)瑤(yao)(yao)山,距縣(xian)城18公里,有(you)(you)45個(ge)自然村(cun),約7千(qian)人(ren)。藍田(tian)瑤(yao)(yao)族(zu)(zu)雖已講漢語,但還(huan)保(bao)留著該(gai)民族(zu)(zu)的(de)(de)不少風俗習慣,最有(you)(you)代表(biao)性的(de)(de)是“舞(wu)火狗(gou)(gou)(gou)”。相傳瑤(yao)(yao)族(zu)(zu)峒主年(nian)幼喪母(mu),其父用(yong)母(mu)狗(gou)(gou)(gou)奶水喂養(yang)他。瑤(yao)(yao)族(zu)(zu)后(hou)人(ren)感激狗(gou)(gou)(gou)的(de)(de)養(yang)育之恩,愛狗(gou)(gou)(gou),并以(yi)狗(gou)(gou)(gou)為(wei)圖騰。每年(nian)八月(yue)十五,藍田(tian)鄉以(yi)村(cun)寨為(wei)單位(wei),舉行舞(wu)火狗(gou)(gou)(gou)活(huo)動。這天,各(ge)村(cun)未婚女(nv)青(qing)(qing)年(nian)都上山割藤條,摘黃(huang)姜葉。晚上,姑娘們頭戴草笠,在手臂(bei)、胸(xiong)、腰、腿上,用(yong)藤條、黃(huang)姜葉組成樹(shu)葉衣裙,遍插點燃(ran)的(de)(de)香火。請回峒主爺叩拜后(hou),列隊(dui)歌舞(wu),男青(qing)(qing)年(nian)則(ze)放鞭炮(pao)助威。最后(hou)再到村(cun)溪旁,將飾物、香火丟(diu)在水中(zhong),洗凈手腳,以(yi)示棄(qi)除(chu)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