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堂(宣武門天主堂)介紹:
北京南堂位于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是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創建的,當時乃一間小堂、稱“宣武門天主堂”,又稱“圣母無染原罪堂”,建造在首善書院內,它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天主堂。
明末清初,北京東堂,北堂相繼落成,才改稱南堂。清順治七年(1650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舊址上重建。除了新建大堂外,據說還有天文臺,藏書樓,儀器室和傳教人員的住宅等,規模很大。因此南堂實際上是和湯若望的名字連在一起的。湯若望1622年被耶穌會委派到中國,在北京學習漢語,后被派往西安等地傳教。1630年,經徐光啟推薦參加《崇禎歷書》的編纂工作、并受命管理歷局,修造天文儀器。以后,又奉旨為明朝政府設廠鑄造大炮,很受崇禎皇帝的信任。清兵入關后,他又受命掌欽天監印信。1646年,將徐光啟主編的《崇禎歷書》進行修改進呈,清政府將之命名為《時憲歷》。1650年,清政府為表彰他修歷有功,賜黃金一千兩,并賜地在宣武門內原天主堂一側建造大堂。這就是當年湯若望重建南堂的由來。兩年后,南堂竣工,湯若望便立石碑記述了受賜建造這座天主教堂的經過。
其后(hou)(hou)一百多年中,該堂(tang)一直是天主教(jiao)北京教(jiao)區的(de)主教(jiao)座堂(tang)。經歷了清朝(chao)時期(qi)的(de)兩(liang)次(ci)(ci)地(di)震,和(he)乾隆(long)四十年(公元(yuan)1775年)的(de)火災,損毀(hui)嚴(yan)重。直到1860年第(di)二(er)次(ci)(ci)鴉片(pian)戰爭后(hou)(hou),才重新(xin)開放。1900年在(zai)義和(he)團運(yun)動中,南堂(tang)又(you)一次(ci)(ci)被燒毀(hui)。南堂(tang)現(xian)存(cun)建筑(zhu)為清朝(chao)光緒三十年(公元(yuan)1904年)修(xiu)建。教(jiao)堂(tang)堂(tang)頂為拱形,正面(mian)有精致磚雕(diao),柱(zhu)頂有木(mu)刻浮(fu)雕(diao)鎦金花紋,彩色玻璃鑲(xiang)嵌(qian)門窗,堂(tang)內有描繪耶(ye)穌受難的(de)巨幅(fu)油畫和(he)圣母像(xiang),富麗堂(tang)皇,祭臺(tai)上高高地(di)立著(zhu)圣像(xiang),整個教(jiao)堂(tang)建筑(zhu)頗為壯(zhuang)觀。
如想了解更多國內旅游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