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當地特色介紹:
莆田民俗之祖信仰的發源地
媽祖,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縣湄洲灣人,傳說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卒于宋雍熙四年(987)。在她死后的1000多年中,盡管歲月流逝,滄桑沉浮,她的名字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被民間奉為“千秋不朽”“萬古流芳”(梁啟超題天后宮聯句)的“娘媽”,成為“有求必應”的萬能“女神”。是莆田市在海內外最有影響的一個歷史傳奇人物。
湄洲媽祖祖廟位于被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創建于公元987年,是當今世界上3000多座媽祖廟的祖廟。平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媽祖信眾,紛至沓來,尋根謁祖,焚香朝拜,每逢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媽祖節慶,數以萬計的臺胞和當地民眾都來朝圣媽祖,更是人山人海,香煙縈繞,鞭炮齊嗚,蔚為壯觀。
莆田民俗南戲活化石—莆仙戲
莆仙戲是福建省古老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流行于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
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莆仙戲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
莆仙戲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后,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其中,《琴挑》、《團圓之后》、《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劇目比較著名。劇種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和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等。
2008年2月,莆仙戲老藝人81歲高齡的朱石鳳以及74歲的黃寶珍被推薦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戲劇類)代表性傳承人。
莆田市的新地標,為傳承莆仙戲而建造的莆仙大劇院,位于市區延壽路與東園路交叉口東南側。2008年底建成,大劇院包括公共大廳、大劇院、莆仙戲劇場、音樂廳、博物館及其它配套設施,是傳承古老劇種,展現現代戲劇的大舞臺。
莆田南少林遺址
據考(kao)證,莆田(tian)南少(shao)(shao)林(lin)(lin)始(shi)建于南朝(chao)陳(chen)永定(ding)元(yuan)年(公元(yuan)557年),其(qi)后,不(bu)斷擴大規模,僧(seng)眾日多(duo),從(cong)綿延的寺(si)(si)基地(di)(di)及周圍7000多(duo)畝(mu)的茶園(yuan)遺址,足見當年之(zhi)鼎盛(sheng)。清初,南少(shao)(shao)林(lin)(lin)寺(si)(si)因在反(fan)清復明斗爭(zheng)中(zhong)與(yu)天地(di)(di)會(hui)有著千絲萬縷(lv)的聯系,清王朝(chao)深為忌恨,遣兵焚毀,南少(shao)(shao)林(lin)(lin)寺(si)(si)從(cong)此湮沒于歷史(shi)煙塵之(zhi)中(zhong)。
明末清初,這里住著清色、清草、清芳、清為四武僧和五百僧眾。他們以寺院為陣地,高舉復明的大旗,從事反清的活動。清圣祖康熙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于甲寅(1674)年,分兵莆田、永泰、仙游三路同時進攻南少林寺。少林寺僧眾奮力抵抗,但因力量懸殊而失敗了。康熙為根除隱患,毅然縱火焚燒南少林寺,致使南少林寺成為廢墟。
“寺因武顯,武以寺名”。少林寺以武聞名天下,當年,南少林寺武僧秉承少林“除暴安良、抵御外虜”的傳統,練拳習武,武風極盛,并演化成新的拳路“南拳”。南少林寺湮滅后,“南拳”在民間廣泛流傳,并隨著華僑出國,遠播五洲,名揚四海。多少年來,“南拳”傳人一直在尋找他們心中的“圣地”——南少林寺。
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座湮滅了幾百年的寺院遺址,經過認真發掘,發現了5個刻有“僧兵”、“諸羅漢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載,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據此,經國家文物局批準,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隊對九蓮山寺院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真覺大師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長興四年歲次癸巳正月”等字樣的南唐陶質鴟尾等珍貴的歷史文物。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外界宣布發現南少林寺遺址,暫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現在,莆田南少林寺已初具規模,大雄寶殿、天王殿、鐘鼓樓、山門以及趙撲初題額的“南少林”牌坊等,巍峨壯觀,金碧輝煌。周圍的古竹寺、霞梧院、九蓮巖等大小寺院環繞著南少林寺,形成氣勢昂揚的寺院群落,重現了當年十方叢林的恢宏氣度。
想了解當(dang)地完整的旅游信息,請點(dian)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