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歷史文化介紹:
福(fu)州歷(li)史(shi)悠(you)久(jiu)、淵源流(liu)長,建(jian)城(cheng)至(zhi)今已有2200多(duo)年,是國家歷(li)史(shi)文(wen)化名(ming)城(cheng)。早(zao)在新石(shi)(shi)器時(shi)期,福(fu)州先民就創造(zao)了殼丘頭文(wen)化、曇(tan)石(shi)(shi)山文(wen)化。漢(han)高(gao)祖五年(公元(yuan)前202年),越王勾踐(jian)后(hou)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興建(jian)“冶”城(cheng),開始了福(fu)州最早(zao)的城(cheng)垣(yuan)建(jian)設。唐開元(yuan)十三(san)年(公元(yuan)725年),因“州西北有福(fu)山”,始稱“福(fu)州”,一直延用至(zhi)今。
唐末、五代后梁初(公元901~908年),閩王王審知先后擴建“羅城”和南北夾城,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故福州亦稱“三山”。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令“榕蔭滿城,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譽。
元代,設“福建行中書省”于福州,福州成為省城。明末,唐王朱聿健入閩稱帝,福州又稱“福京”。清代,福州設為府治。
1933年11月20日,愛國將領蔡廷鍇等率十九路軍發動著名的“福建事變”,將“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設于福州。1946年,民國政府正式設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為福建省省會。
福建名人——福州近現代名人輩出,有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學家高士其、數學家陳景潤、國府主席林森、文學家鄭振鐸,化學家侯德榜,文學家冰心,華僑領袖黃乃裳等,舉不勝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