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美食介紹:
呼和浩特的餐飲多具蒙古族特色,風味小吃也不少,如燒麥、雜碎、背子、奶茶、麻頁、果條等。
特色佳肴:
烤全羊、手把肉、烤羊腿、奶皮子、奶豆腐、馬奶酒、昭君酒等。
推薦:其中手把肉和烤全羊最為出色,火焰上整只肥羊烤得嗶叭作響,脆皮焦黃,遍體流油,香氣撲鼻,令人垂涎。
小(xiao)貼士:美食雖然好吃,但應時刻保持清醒,有的餐廳烤全羊開價千元!如果吃完再后悔就來不及了,所以吃前切記詢問好價格。
呼和浩特的飲食基本以北方飲食為主,飲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極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如格日勒阿媽蒙餐廳。回民小吃在市內也很流行,伊斯蘭風情街路東有一條回民小吃街,里面有烤羊肉串、燒麥、羊雜碎等等,絕對讓你一飽口福,流連忘返。
呼和浩特地區的特色飲食主要有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血腸、肉腸、羊雜碎湯、稍麥(燒麥)、莜面、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麻花、馓子等,還有地方特色與傳統風味完美結合的托縣燉魚、和林燉羊肉等也聞名于呼市地區。
還有不得不說的是,由于呼和浩特市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所以也同樣吸收了山西、陜西的一些特色,在大召附近有美味的刀削面、饸饹(héle)面、剔魚子、煮魚等等。
呼和浩特市位于京包鐵路線上,近年來城市經濟和城市建設發展較快,加之有著鮮明特色旅游業的快速增長,呼和浩特服務業的發展也非常迅猛,市區內餐飲場所眾多,可以吃到南北各地不同的美味佳肴。
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為主要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這些曾經馳騁草原,以馬背為生的民族,他們的飲食也很有特色,主要分為白食和紅食兩大類。
白食主要是指奶制品,以牧區的牛、羊、馬、駝奶為原料而制作的各種食品,其中以牛奶為上品、羊奶次之、馬奶用作飲料或酒制品、駝奶則多作酒曲或藥引,主要品類有飲用的鮮奶、酸奶、奶酒和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豆腐等。
紅食則是肉質食品的統稱,蒙語稱為“烏蘭伊得干”,主要是以羊肉、牛肉以及一些野味等做成的食品,紅食中以烤全羊、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最為出名。對于慕紅食之名而去的游客而言,需要注意的是,牧民的宰殺是有季節性的,農歷五月以后,牛羊漸肥,但天氣炎熱,不利于貯藏,故只能隨吃隨殺,一般不殺牛;而要是到了小雪前后,天氣寒冷,易于貯藏,牧民便會在牛羊還沒有減膘時就大量屠宰,備好冬春之需。
涮羊肉介紹:
也稱“涮鍋子”,是風行呼倫貝爾的一種食肉方法。因呼倫貝爾草原無化學污染,水草豐美,溫差大,所產綿羊肉鮮細嫩,無膻味,是涮鍋子的上等原料。
六七十年代北京“東來順”火鍋店專門從呼盟購羊,以張揚聲譽。現今呼盟各地飯店,餐廳幾乎都經營涮羊肉項目。
炸羊尾介紹:
羊尾片成薄片,將白糖、京糕、麻仁摻面粉拌勻成餡,包裹上羊尾片。植物油入勺,熱至五成,羊尾裹上蛋,泡糊,逐個入勺,炸至同呈淡黃色時撈出裝盤,再撒上白糖即可上桌。此菜色澤美觀,香甜酥潤。
整羊席介紹:
整羊席是呼倫貝爾地區款待貴賓和祭奠及盛大節日宴會上的極貴重的名佳菜。色、香、味、形具佳,別有風味。
烹制工藝:選羊一只殺死,用水燙去羊毛,除去內臟后,一是用白開水煮熟蘸上配好的佐料食用;二是將佐料放入羊腹腔內,將整羊放在烤爐內烤熟食用。
后者是過去蒙古族飲食“火烤羊肉”的基礎上與“烤鴨”的方法結合而成的。出爐時香味滿室,色澤好看,皮酥脆,肉特香。
吃法:上席時整羊平臥于一大木盤中,羊脖上系一紅綢帶以示隆重。端入餐桌讓賓客觀看后回廚房改刀,按羊結構順序擺好,
主人先用刀將羊頭皮劃成幾小塊,首先獻給席上最尊貴的客人或長者,然后將羊頭撤走。
再把羊的背完整地割下來,在羊背上劃一刀再從兩邊割下一塊一塊的肉逐個送給客人,
最后請客人用刀隨便把著吃,吃時蘸好適口的調味汁。
整羊席上,還可適量安排涼盤、熱菜、飯菜等。
烤羊腿介紹:
烤羊腿是呼倫貝招待賓客的一道佳肴名菜。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
由來:相傳,生活在中國北方廣闊大地上的狩獵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獵物和整羊進食。人們逐漸發現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經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單獨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時間快,而且更加味道鮮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漸代替了烤整羊。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
做法:取剁去小腿的羊腿一只洗凈,在肉表面深劃十字花刀,刀口深至骨,放入烤盤內,加入胡羅卜絲、芹菜段、蔥絲、姜塊、蕃茄塊,再加入胡椒、料酒、醬油、精鹽、清湯等調味品,放入烤箱,烘烤約四小時左右,等湯近無,肉干呈醬紅色時即可出爐,整羊腿盛盤上桌,用刀切割成小塊,供佐酒下飯。
目前,烤羊腿都采用具有先進技術設備的遠紅外線電烤爐烘烤,在技量火位、品味及衛生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來呼倫貝爾的中外友人品嘗烤羊腿后,對選料之精、造型之美、口味之香,無不交口稱贊。
全魚宴介紹:
呼倫湖產的鯉魚、鯽魚、白魚、紅尾魚等,肉質肥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無機鹽、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各種維生素。
用呼倫湖產的鮮魚和湖蝦,可烹制魚菜120多種,稱為“全魚宴”。魚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鮮嫩味美,百吃不厭。
菜式:全魚宴有12、14、20、24道菜一桌的,甚至有上百道菜一桌的。主要名貴魚菜有:
1、冷菜:拌生魚、五香熏白魚、炸板魚、干炸秀麗白蝦、酥鯽魚。
2、溜炒漿煮:珍珠鯉魚、鳳腿鯉魚、醬汁魚、滑溜魚、火鍋鯉魚、松鼠魚、蛋白魚條、二龍戲珠、鯉魚跳龍門、鯉魚三獻、木須湖米、蔥油魚、蕃匣魚片、吉利魚餅、醋板魚、油浸鯉魚、抓鯉魚、紅燜魚、五柳魚、紅燜鯉魚、荷包鯽魚、孔雀開屏、澆汁魚、瓦塊魚、芙蓉蝦仁、紅燒鯽魚、紅燉鯉魚、紅燉鯉魚、糖醋魚卷、農常熬鯽魚、鯉魚甩籽。
3、湯菜:鯽魚湯、川狗魚丸子。
燒罕鼻介紹:
罕鼻同熊掌、飛龍被稱為大興安嶺中“三絕”,是聞名國內外的山珍之一,可制成“紅燒罕鼻”、“清燒麒面”、“燒罕鼻卷風”等,是酒席上聞名中外的八珍名肴之一。
罕鼻即駝鹿的鼻子。駝鹿又稱罕達罕,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鹿,有“森林巨人”之稱。主要分布在呼盟大興安嶺森林中。駝鹿的鼻部十分發達耐寒,冬天靠鼻子拔開積雪分路行走。
駝鹿的鼻子皮呈海參顏色,軟骨膜連著層層薄薄的肌肉,肉質鮮嫩清脆,含有豐富的骨酸和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等。
手把肉介紹:
手把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游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取用手把著吃肉之意。
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這樣一種概念,即到草原觀光旅游不吃一頓手把肉就算沒完全領略到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遠方客人,在呼倫貝爾地區已成為一種定規。
想(xiang)了(le)解(jie)當(dang)地完整(zheng)的旅(lv)游信息,請(qing)點擊(ji)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