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陽朔十(shi)大節日(ri)介(jie)紹:
一、陽朔社日:農歷二、八月間
舉辦地:陽朔各鄉、鎮
活動介紹:
“社”,是供祀社王菩薩的節日,在陽朔老百姓的心目中比一般節日都重視。陽朔過“二月社”、“八月社”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
陽朔社日其實是“十友”男人大聚會,名目叫做“吃社”。這是一種民間互幫互助的結社組織,是陽朔農村千百年沿襲而來的好傳統。在村里,只要參加了“十友”社,那家的老人過世后,一切后事有人幫忙到底,從入殮、報客、辦夕,到入土圈墳,一切都做得妥善完滿。
如今農村又新興了一些紅白理事會,比“十友”結社的功能多了一些,但“十友”社仍然存在,并且繼續發揮作用。
二、牛王節:農歷四月初八
舉辦地:陽朔縣各地農村
陽朔民間傳說中,每年的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牛是農家寶,農民少不了。農民在這一天,對牛會格外珍惜和愛護。
每年到了農歷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農民出于耕牛勞苦功高的感謝,都要特意慰勞一番耕牛。這天,農民各家各戶犁耙高掛,牛軛上壁,保證讓耕牛休息一天,并且還特意精心護理。一大清早,農戶就將牛欄清掃干凈,由主人親自把牛牽到青草多的地方放牧,為牛洗刷污垢,梳蓖去牛虱。有的還則專門為老牛采來嫩草,灑上鹽水去喂食。有的則煮黑飯(用楓木樹芯葉拌和糯米),放上鹽和豬肉給病牛吃。少數農戶甚至煮甜酒蛋或買油炸粑給牛吃。
三、福利五月八節:農歷五月初八
舉辦地:福利鎮
活動介紹:
這是陽朔縣福利民間組織在福利鎮上開展的民間文藝、體育及祭祀活動。
這天,圩上各戶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燈到鎮上公公、婆婆廟前燃放,然后祭祀兩廟中的一百余尊菩薩并將其抬、抱到大街上游行。過去認為祭祀公公、婆婆廟可多子多福、國泰民安。活動中,誰來組織,抬、抱菩薩游行的是什么人,都有具體的規定。隨隊游行的有文藝、體育隊伍,舞獅、耍牌燈、踩高蹺、八仙紙扎等。游行完畢后則是民間文藝表演、體育活動。
會期一般為時五至十天。節日期間(當地人稱趕會期),家家都要用精肉做餡的“三釀”,即茄子釀、辣椒釀、苦瓜釀釀作自家主菜,款待賓客。
四、白沙試新節(六月二十三會期):農歷六月二十三日前后
舉辦地:白沙鎮
活動介紹:
白沙鎮上的白沙圩市,是陽朔縣最大一條圩市,歷來盛行經商,故商賈云集,殷實富裕者眾多。六月二十三會期興起于民國初年,本地商賈為了更加繁榮白沙市場,發起以紀念關羽為名的“六月二十三”會期。
會期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飯、包新粽粑,并舉行新禾開鐮儀式。儀式為放喜炮四聲,分別代表“人丁興旺,生意興隆,延年益壽,如意結緣”。每次會期為期三天,以六月二十三日這天為高潮。會期中最刺激的活動是搶炮。這是一種類似壯族拋繡球的活動,搶炮者都是年輕力壯的男子,需要斗智斗勇賽體力,很受群眾歡迎。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白沙鎮人民把六月二十三會期名稱改為慶祝豐收的“試新節”,決定三年舉辦一次。試新節的活動內容也將不斷推陳出新,加入各種民間文藝、體育比賽和科技現場服務等方面的活動,會期也將越辦越好。
五、七月半節“鬼節”:農歷七月十五
舉辦地:陽朔家家戶戶
活動介紹:
陽朔人俗稱“七月半”又稱“鬼節”,是紀念祖先的民間節日。
過去,每年七月初八這天,家家戶戶就要把祖先的魂靈“請”回家中供奉于堂屋,一直供奉到七月十五晚,才把祖先魂靈送回山野,送的時候要在村邊或者路口燒錢紙蠟燭和香。
每到七月半,大人小孩都要吃粑粑,俗稱吃“狗舌粑”。為何要吃"狗舌粑",說法很多,已不可考,但流傳下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所謂“狗舌粑”,跟一般的葉子粑基本相同,都是用粑粑粉調糊成團狀,蒸制而成。但狗舌粑的形狀是長方形的,不是圓形的,正像狗的舌頭。狗舌粑里面要放餡,外面要撒上炒香的芝麻,并用高粱葉包實捆好后豎直架在特別準備好的竹葉帽盔殼四周,上籠大火蒸熟。狗舌粑粑粑用料講究,又有高粱葉裹蒸,味道十分清甜可口,很有陽朔地方風味。
六、壯族會山歌:農歷八月十五
舉辦地:月亮山
活動介紹:
每年中秋節的晚上,明月當空,一片銀輝,在所有的壯族村寨,到處都能聽到笛聲悠揚、山歌如潮。會山歌多數是以村以寨為單位,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扎成一堆,首先是用木葉吹奏,投石探路,按壯族山歌的調律,一曲又一曲地不斷演奏,目的是尋找合適的對歌者,并達成彼此間的默契。找到對手后,即刻以歌代言,傳情表意。許多的壯族男女青年都是通過會歌的形式,培養感情,成為戀人和夫妻。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每年中秋節之夜,高田鎮、普益鄉的壯族青年把會山歌的地點轉移到著名風景點月亮山下,吸引了全縣以及鄰縣到那里會山歌。每年的參加者都都達到一二萬人,成為有名的民間山歌會場。“中秋之夜”成了陽朔州一大景觀。
七、興坪圩鎮廟會:農歷九月十九
舉辦地:興坪鎮
活動介紹:
傳說,這天是觀音菩薩得道升天之日。每到這天,本地群眾要在圩鎮自發舉行祭拜活動,據說至今已有大約四百年歷史,已經成為了興坪鎮民間的傳統習俗。
興坪廟會民間色彩非常濃厚,主要靠從單位、集體和個人募集資金來幫助開展這項傳統活動。當天,一般會有群眾集會、文藝游行、地方戲曲、公演電影、籃球賽等活動。
八、陽朔漁火節:每年十月間
舉辦地:漓江邊上
活動介紹:
漓江,江水清澈,游魚可數,是以叼魚為食的鸕鶿鳥的天堂,鸕鶿捕魚是陽朔民間傳統的夜間捕魚方式。
節日當天,漁民劃排于江中,引魚匯聚,放下絲網將其圍住,繼而放下鸕鶿,漁夫在排上蹬排呼喊,并以漿擊水,鸕鶿在水中箭一般穿梭,叼上魚兒就露出水面引頸而吞(頸子被繩索套住,魚兒吞不下),漁夫伸竹篙把鸕鶿挑上竹排,把魚兒擠吐進魚簍。這種圍漁一般是群體出現,少則八九張竹排,數十只鸕鶿,多則幾十張竹排,成百只鸕鶿。這時竹排在江上游弋,江面燈火輝煌,水下波光形成游龍晃柱,夜空回蕩著人聲拍水聲,很是壯觀。
自1999年起,陽朔縣適時擴大這種特有的捕魚方式外延,豐富其內涵,融進風情表演、風俗狂歡、風味大圩、煙火晚會,加以歌舞燈光渲染氣氛,將其打造成“陽朔漁火節”,系統展示了陽朔的山水之美、漁火之美、人文之美、民風之美。
九、留公十月香:農歷十月初十
舉辦地:普益鄉留公村
活動介紹:源于明朝萬厲年間,通過追溯和紀念“雙岐宮”(留公村的一座古廟)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來慶祝豐收、歌頌平安,因為農歷十月是稻谷成熟、瓜果飄香的季節,所以村民把節日叫做“十月香”。為期兩天兩夜,期間有舞龍、舞獅、唱戲、秧歌等傳統節目,還有籃球、下棋、打牌等文體活動。
十、西街國際啤酒節:一般在年末或年初的晚上
舉辦地:縣城西街
活動介紹:
雖然啤酒節是一個具有濃厚西方色彩的節日,但作為“地球村”的陽朔西街,已成為舉辦國際啤酒節的理想之地。
1999年12月31日舉辦了第一屆西街國際啤酒節,以后啤酒節一般在年末或年初的晚上舉行。屆時,各個國家的民間藝人都要表演富有異國情調的音樂歌舞。人們暢飲著啤酒,伴著搖滾音樂,不由自主地跳起了強勁的舞蹈。還有舞龍舞獅、卡通表演、趣味比賽等等。
整個西街成了世界(jie)上最(zui)大的酒(jiu)吧,不(bu)同(tong)國籍、不(bu)同(tong)膚色的人(ren)們(men)在這里縱情歡樂(le),中西文化在這里交融匯(hui)合,友(you)誼在這里傳(chuan)遞。而喝啤酒(jiu)比(bi)賽(sai),把啤酒(jiu)節推向了最(zui)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