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江灣
江灣建村于唐朝初年,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的河彎處聚居,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繁衍成巨族。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水陸交通要塞,成為婺源東大門。
這里山水環繞,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文凡鼎盛。綠茶、雪梨久負盛名。還孕育出了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多達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者有25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村中至今還較完好地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公共建筑物,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江灣,是婺源文化與生態旅游區的一顆璀仙明珠。
彩虹橋
彩虹橋被各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全長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墩上建一個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也叫廊亭橋。從遠處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錯落有致。
慶源千年古村,是詹天佑的祖籍所在,小河穿村而過,河邊有了別處沒有的風雨棚和美人靠(雖然很簡陋),倚著美人靠,和雜貨店的老板聊聊天,喝喝茶,抽抽煙,看長滿雜草的石拱橋,望被歲月所雕琢的老屋,恍如世外桃源。
李坑
秋口鎮李坑村為南宋乾道三年武狀元李知誠故里。村內的260多戶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故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村內有明清古民居、古橋、古亭、古樹等景觀。村中那清澈的小溪映照著浣衣女美麗的身影,倒映著粉墻黛瓦的古民居,處處都將滯留你的腳步。
該村四面環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極有特色。村外兩條山溪在村中匯合為一條小河,溪河兩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是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橋和木橋。河水清澈見底,河邊用石板鋪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與古民居溶為一體,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橋流水人家”寧靜景象。
村內有兩棵古樹:一為桂花樹,年代久遠,樹形龐大。胸徑粗達0.91米,高11米,冠幅半徑達7米,至今每逢秋月,桂花開放,有香飄十里之說;另一為紫薇樹,生長在武狀元李知誠的故居后院內,樹齡五百余年。看似衰老不堪,樹干、樹枝幾乎枯萎,只靠樹皮吸收養分,但至今仍舊開花,且花期長達九十天。有詩贊嘆:“誰道花無百日紅,紫薇長放三月久”。
曉起
曉起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里,位于縣城東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曉起水交合處。村屋多為清代建筑,風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如棋局。主要景觀有雙亭聳峙、楓樟流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江氏祠堂、磚雕門罩、養生河與古濯臺等。“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首古詩極為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曉起村落的美麗山光水色,竟有“絕妙何圖誠若是”之感。
群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后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小學后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格各具特色,村內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臺煥影等景。
曉起村有古驛道通往山里。有些靠河地段的驛道甚至還有青石板護桿,炎暑時節,濃蔭蔽天,十分涼爽,有如世外桃園。連接上、下曉起的青石古道蜿蜒曲折,石板上一條古代徽商留下的深深車轍至今未能磨滅……
江嶺
江嶺南臨曉起,東接溪頭,地處婺源縣最東北。
江嶺風光無限好,拾堤田而上,嵐氣升騰,重巒疊翠,溪水碧澄,粉墻黛瓦時隱時現,青苗綠茶連綿成片,田舍風光,平和恬淡,好一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可是旅游攝影人士絕佳去處。每年油菜花開放的時候,是旅游攝影最好的季節。
洪村總體介紹位于清華鎮的洪村,是洪姓聚落,北宋初年建村。村莊座落在一個狹窄而曲折的山谷里,一條小溪傍村而過,跨溪建有三座石橋。村中有光裕堂、三書堂等宗族建筑,“茶規”、“養生河”、“永禁賭博”等碑刻是宗族制度的見證。村中古代盛產“松蘿茶”,村人養生有道,高壽者為數不少,故有“長壽古里”之稱。令人稱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山村里,居然有“四世大夫”之家,足見婺源書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確是名不虛傳。
延村
延村位于縣城北偏西18公里處的思口鎮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自本縣沱川遷入后改今名。
歷史上以商賈聞名的延村,現有房屋多為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最興旺時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棟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氣,由村頭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濕,足見“群屋一體”的規模。現僅剩古民居56棟。民居建筑風格大同小異,多為一層至三層穿斗式木構架,四周風火山墻圍起,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內分前廳、后堂、廚房,前后均有淺天井。方柱石基,格扇門窗,青石板鋪地。最令人稱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徜徉其間,令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大塘塢水庫
婺源縣城西向40公里的賦春鎮有一水面面積達2300余畝的大塘塢水庫,這里水質清冽,湖草叢生,覆蓋著密密天然闊葉林的連綿青山拱衛四周,幽美恬靜的環境引來大批鴛鴦每年在此越冬棲息。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鴛鴦湖”。
碧水中央兀立有湖心島,島上建有湖心亭、廊橋、觀鴛閣等景觀,辟有桃、李、柑桔果園。1986年始,每年有2000多對鴛鴦翩然匯聚于此越冬,白天,千余對鴛鴦成群成片棲息在庫灣之中,紅嘴翠羽,如鮮花盛開,雙雙對對形影不離,或嬉水覓食,或翱翔長空;傍晚,一對對鴛鴦偎依在湖畔林間,卿卿我我,悠然自樂,還不時傳出“咕咕咕’的私語聲呢。
鴛鴦湖是全國最大的野生鴛鴦棲息地,被海內外媒體譽為“生態奇觀”。1997年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現在,鴛鴦湖已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嬌媚的湖光山色更加令人神往。
文公山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于縣紫陽鎮西南29公里的曉林鄉境內。因山腰葬有朱熹(謚號文公)祖墓,故名。山上林木蔥翠,主要景點有積慶亭、古驛道、朱熹祖墓、桂花塘、仿竹亭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朱熹手植的古杉群。現存有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圍有3.07米,有“江南杉王群”之譽。
虎灘漂流
虎灘漂流位于婺源東南紫陽鎮旁,全程6公里,河水時緩時急,兩岸青山如畫,村落點綴其間,猶如仙境,時有蒹葭蒼蒼,汀洲水鳥啁啾。虎灘一段,灘險流急,是拍攝《閃閃的紅星》潘冬子乘竹筏一場的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