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歷史文化介紹:
肇慶是遠古嶺南士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1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士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征。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后,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 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歷來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漢元鼎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高要設鹽官,是全國36個鹽官之一。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晉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護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務。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為郡,并把廣州都督府設在高要,統轄嶺南13州。陳霸先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期間,在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積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陳朝。陳時廣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肇慶歷史城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駐肇慶,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遷往廣州,歷時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慶府署為行宮,即位稱帝,改稱永歷,在肇慶組織軍民抗清。清代在省與府之間設道,如分巡肇羅道、分巡肇陽羅道、分巡廣肇羅道等,道臺多設在肇慶。1912年以后,先后設肇羅軍政分府、肇陽羅鎮守使署、西北軍綏靖委員行署等于肇慶;1936年,設置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2個縣。
建(jian)國(guo)后,肇慶(qing)(qing)一(yi)直是高(gao)要縣、肇慶(qing)(qing)市人民政府和肇慶(qing)(qing)地區行政公署的駐(zhu)地。1988年3月,肇慶(qing)(qing)改為省轄(xia)市,轄(xia)端(duan)州(zhou)、鼎湖(hu)兩(liang)(liang)區和高(gao)要、廣(guang)寧(ning)、四會(hui)、新興、羅定、云(yun)(yun)(yun)浮(fu)、德慶(qing)(qing)、郁南(nan)、封(feng)開(kai)、懷(huai)集(ji)10縣。1995年,云(yun)(yun)(yun)浮(fu)、羅定、郁南(nan)、新興等四個縣級(ji)(ji)建(jian)制從(cong)肇慶(qing)(qing)市轄(xia)區劃出,另外成立云(yun)(yun)(yun)浮(fu)市。到目(mu)前為止,肇慶(qing)(qing)實轄(xia)端(duan)州(zhou)、鼎湖(hu)兩(liang)(liang)區,高(gao)要、四會(hui)兩(liang)(liang)市(縣級(ji)(ji)),廣(guang)寧(ning)、德慶(qing)(qing)、封(feng)開(kai)、懷(huai)集(ji)四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