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服務電話: 固話撥打免費:8007166666鐵鈴關介紹:
江蘇蘇州鐵鈴關,枕大運河,位于楓橋旁,易守難攻,故又稱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為抵御倭寇興建的。與此同建的敵樓還有兩處分別為葑門敵樓和木瀆敵樓。葑門敵樓已被戰亂廢毀,木瀆敵樓所剩殘基歷史上曾保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拆除。因此,鐵鈴關是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抗倭關樓遺跡,不僅是具有觀賞價值,更是具有較高的軍事研究價值。
鐵(tie)鈴關平面(mian)作長(chang)方形(xing),以條石壘基(ji),城磚(zhuan)砌墻,中(zhong)辟拱門,上有關樓(lou)(lou)。樓(lou)(lou)壁列孔,用作瞭望巡(xun)視(shi),加強戒備(bei)和(he)發射矢石銃炮。而在(zai)樓(lou)(lou)下派有團營重兵駐守,并設關隘,檢查來(lai)往行人和(he)船只(zhi)。《民國吳縣志(zhi)》載:“方廣周十三(san)丈有奇,高三(san)丈六尺(chi)有奇,下壘石為(wei)基(ji),四面(mian)為(wei)磚(zhuan),中(zhong)為(wei)三(san)層,上覆以瓦(wa),旁置多孔,發矢石銃炮”。從而與關前的(de)河道、橋(qiao)梁(liang)構成一道扼守蘇(su)州城西的(de)重要軍事(shi)屏(ping)障。
清道光九年(公元1892年),關樓重修,次年,江蘇巡撫陶澍將其改建為文昌閣,以昌文運。及至民國,閣已傾頹,惟余磚石、拱門、城墻而已,正所謂“煙水蒼茫,四顧蕭然”。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9軍85師、86師在楓橋打響了解放蘇州城的第一槍,在擊潰了楓橋、鐵鈴關一線的國民黨軍守敵后,進入蘇州城區,宣告古城蘇州解放。
現在鐵鈴關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臺仍是明清故物。下層為進入關口通道,兼部分文物遺跡展廳。上樓閣為抗倭史料展室,進門中央有一威武英俊的蠟制塑像,即抗倭名將任環將軍。嘉靖皇帝令地方官吏建祠,春秋兩祭,以褒忠烈。現鐵鈴關展室內有皇帝諭祭碑文,關內陳列文徵明贊任環將軍詩,《蘇州抗倭名士錄》(共15名)及兵備副使任環著《山海漫談》文集選,匯集有奏折、詩文等,其中載有在蘇州抗倭歷史的珍貴資料。另展明朝抗倭時曾用的兵器火龍出水、戰車、一窩蜂(今火箭炮雛形)、神鴉火箭、攻城云梯和火銃等。
鐵嶺關交通指南:
乘公交33、44、301、307、游(you)3路(lu)到(dao)何山橋(qiao)下,步行上橋(qiao)后沿(yan)匝道至寒山寺;或公交9、10、45、游(you)3路(lu)到(dao)來鳳橋(qiao)下,沿(yan)楓橋(qiao)路(lu)步行10分鐘(zhong)到(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