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 史 :
桂林歷史悠久。根據市區寶積巖和甑皮巖洞穴發現的遺物,經考證,甑皮巖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距今約一萬年。
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后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后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后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占領。光復后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桂林,以山水文化著稱。其實質是中原文化,其源頭在于興安靈渠。它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將先進的中原文化輸送到整個嶺南。俗話說: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郭沫若認為靈渠“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奇觀。”翦伯贊說:“不到靈渠岸,無由識始皇。”這卻是學術界對靈渠的評價了。
桂林山水文化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那就是桂海碑林。桂林奇山異洞中琳瑯滿目的摩崖石刻多達2000多件,絕對世界第一。其中可稱文物國寶的摩崖石刻有伏波山的米芾自畫像等。因此,在桂林游山玩水歷來有“看山如觀畫,讀山如讀史”的說法。藝術文史與山水融為一體,堪稱天人合一的絕妙注解。
整個桂林城市就是一個山水文化的符號。山水之間是中國人安置其身心的妥善之所。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獨秀峰是其中心,東西綿延、挺拔俊秀的疊彩山正好成為獨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王城之北有鐵封、鸚鵡兩山作為屏障,東有漓江為其庇護,西有桂湖形成依托,南有榕杉湖構成附麗。加上桃花江的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寶積山的巧妙點綴,一個舉世無雙的山水城市就這樣浮出海面。
此外,通過靈渠,中原文化長驅直入,從北向南,為八桂大地帶來惠澤人心的詩文哲學、開啟民智的文教體制,為八桂人帶來學而優則仕的人生進步理念。南朝,顏謝并稱的顏延之為官桂林,長年在獨秀峰讀書巖讀書寫作,成為桂林文化城第一個中原文化使者。之后,獨秀峰山麓歷代建有唐代府學,這是桂林歷史上第一個府學;清代貢院,從這里走出了四位狀元,人數在整個中國名列第五,他們的英名至今還在靖江王城的及第坊上熠熠生輝;當代廣西師范大學,是廣西人文學科實力最雄厚的高校。顯而易見,以顏延之命名的讀書巖已經成為桂林文教中心,文化薪火,千年承傳。
文 化 :
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桂林,以山水文化著稱。其實質是中原文化,其源頭在于興安靈渠。它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將先進的中原文化輸送到整個嶺南。俗話說: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郭沫若認為靈渠“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奇觀。”翦伯贊說:“不到靈渠岸,無由識始皇。”這卻是學術界對靈渠的評價了。
桂林山水文化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那就是桂海碑林。桂林奇山異洞中琳瑯滿目的摩崖石刻多達2000多件,絕對世界第一。其中可稱文物國寶的摩崖石刻有伏波山的米芾自畫像等。因此,在桂林游山玩水歷來有“看山如觀畫,讀山如讀史”的說法。藝術文史與山水融為一體,堪稱天人合一的絕妙注解。
整個桂林城市就是一個山水文化的符號。山水之間是中國人安置其身心的妥善之所。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獨秀峰是其中心,東西綿延、挺拔俊秀的疊彩山正好成為獨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王城之北有鐵封、鸚鵡兩山作為屏障,東有漓江為其庇護,西有桂湖形成依托,南有榕杉湖構成附麗。加上桃花江的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寶積山的巧妙點綴,一個舉世無雙的山水城市就這樣浮出海面。
此外,通過靈渠,中原文化長驅直入,從北向南,為八桂大地帶來惠澤人心的詩文哲學、開啟民智的文教體制,為八桂人帶來學而優則仕的人生進步理念。南朝,顏謝并稱的顏延之為官桂林,長年在獨秀峰讀書巖讀書寫作,成為桂林文化城第一個中原文化使者。之后,獨秀峰山麓歷代建有唐代府學,這是桂林歷史上第一個府學;清代貢院,從這里走出了四位狀元,人數在整個中國名列第五,他們的英名至今還在靖江王城的及第坊上熠熠生輝;當代廣西師范大學,是廣西人文學科實力最雄厚的高校。顯而易見,以顏延之命名的讀書巖已經成為桂林文教中心,文化薪火,千年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