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大型考察報告專題—探訪明十三陵神秘的地下玄宮 十三陵建成到現在已有三四百年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比較嚴重。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并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尤其是明十三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使這個昔日森嚴的皇家禁地,如今已變成山明水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文化內涵深厚的旅游勝地。每年來此參觀的游客有幾百萬人次,尤其是明定陵地下玄宮的成功挖掘,更是使明十三陵蜚聲全世界,很多外國游客不遠萬里想一探中國古代皇陵的神秘地宮建筑。 明定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三位帝朱翊鈞,年號萬歷,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定陵是我國有計劃發掘的第一座皇陵。定陵依照永陵規制興建,陵院長度為317.5米,寬150.3米;寶城墳冢面積為41,526.5平方米;陵院面積為42,935.9平方米;不計外羅城內的總面積為84,462,4平方米。陵園的規模僅次于明長陵,陵始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建成于萬歷十八年(1590年)。共建6年時間,耗銀800萬兩,其主要建筑有石橋、碑亭、外羅城、陵門、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及寶頂下面的地下宮殿。 1-下面就是明定陵的立體復原圖,只可惜地面建筑大多在明末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時被毀壞 2-白石橋位于神功圣德碑亭前,單孔,三座,建筑講究,橋下原有橫過的水流,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里便成了“枯”橋,石橋是陵寢風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更是通往定陵的必經之路,是定陵前的第一組建筑物,據史料記載,這座石橋曾在明末農民戰爭和清軍入關時遭到破壞,尤其是在十年動亂中,更是慘遭毀壞,近年在政府的領導下,石橋又恢復了當年的神采 3-神功盛德碑亭,是記載皇帝一生功勞的碑記,每座陵墓都有。除長陵外,陵前都是無字碑,唐代武則天的乾陵就有此先例。關于十三陵的無字碑,據《帝陵圖說》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說過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后世子孫戒。這樣,原由翰林院學士們撰寫碑文的重任便落到了嗣皇帝身上。如孝陵碑文為成祖所撰,成祖長陵碑文為仁宗所撰。十三陵前七陵修建完畢,除長陵有碑外,其余六陵均未立碑,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才為前六陵立碑,同時在長陵一道院內又立了一碑,共7通碑。按規定這7通碑的碑文都應由嘉靖皇帝撰寫。可是嘉靖皇帝是個迷信道教的荒淫皇帝,平時就不關心朝政,哪有心思寫碑文呢。況且有的皇帝平平庸庸無政績可寫,所以碑雖豎起來了,但始終沒有碑文。前代的皇帝都無碑文,后代的皇帝也不好再寫了,所以就都成了無字碑了。除長陵和最后一帝崇禎的思陵是清朝時所立,刻有碑文外,其余十一陵均為無字碑。這通碑的陰面,右上方有一塊月亮大小的白色,所以此碑又有月亮碑之稱。不僅如此,此碑得碑體還異常的堅固,據說明末李自成大軍攻入十三陵,放火焚燒皇陵,來到定陵時,想把此碑拽倒,動用了很多士兵都未能如愿,后來多爾袞入侵皇陵,同樣對石碑沒有辦法,文革期間,為了打倒地主階級的代表萬歷,表達革命的決心,便決定拉倒定陵前的石碑,四五十人喊著號子,費盡力氣,結果繩子斷了,石碑卻紋絲不動,后來,革命小將只好轉移斗爭對象了 4-現在我們看到的定陵大門是陵園的第二道門,左右與紅墻相接。游人多誤認為此門即是第一道門,在此門前面約100米處廣場南端還有一道外羅城門。在十三陵中只有兩座陵墓有外羅城,即永陵和定陵。永陵是萬歷皇帝的祖父嘉靖皇帝朱厚熜的陵墓。當初永陵建成后,建制宏麗。可是嘉靖皇帝仍不滿意,他在視察陵工時,問身旁的工部官員:我的陵墓就這樣修完了嗎?大臣一聽,分明是皇帝不滿意,趕忙回答;還沒修完,外面還有一道外羅城呢;為此,永陵又多修了一道外羅城。而到萬歷時,他的陵墓規格便仿照他祖父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只可惜外羅城已毀,當然也就沒有外羅城門。 5-定陵的陵門入口,陵門為單檐歇山頂式,制如外羅城門,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其左右各設有隨墻式掖門一道。 6-陵恩門遺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后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站在這毀壞的基址上,你也許會發出某種感嘆,這一聲感嘆過后,你是否還會憶起那往昔的歲月,話說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于東北,對明朝展開了進攻,攻城掠地,誓要將大明推倒,而大明皇帝惶恐不安,不積極組織防御,反倒聽信術士之言,搗毀了房山金朝的皇陵,認為這樣就斷了自稱后金的滿族人的龍脈,從而滿族人就不會造成對大明王朝的威脅,只可惜,滿族人最終還是攻占了北京,滅掉了大明王朝,并且作為報復,同樣摧毀了所謂的漢人的龍脈—明十三陵 7-月臺前設三出踏跺式臺階,左右各設一出,中間的石刻叫做丹陛,丹陛由整塊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圖案為龍鳳戲珠,江崖,海水,如意云,外面一圈為卷草蓮花圖,象征帝后統治天上人間。 8-陵恩殿遺址,祾恩殿,原稱"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壽山朝陵,更名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極之恩"意。也是就說,到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護佑,恩德是沒有極限的。原殿內日常陳設有神榻(靈座、龕帳)、帝后神牌、冊寶、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種樂器。朝廷遣官致祭時,殿內再增置陳設祭品用的正案、從案、三牲(牛、羊、豬)案匣等。也就是說在當時是供奉帝后神牌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場所。其形制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臺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 9-欞星門,又作靈星門(古代"靈"與"欞"通用)或烏頭門。建筑形制起源于古代的"烏頭染"。《史記》:"正門閥閱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號烏頭染。"后來,這種柱出頭式牌坊門被封建統治階級名為"欞星門",成為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門。《永樂大典》載古賦題句:"欞星名門,王者之制也。靈星垂象,王制之本也。欲知王者所法之制,當識靈星所垂之象。"按《后漢書.禮儀志》載,靈星左角的星名為天田星,"號曰靈星",則靈星為角星之宿。"角星為天門之象",所以,靈星所垂之象就是天門。由于封建統治階級把皇宮比作天宮,這種以靈星命名的門便被廣泛地運用于宮室、壇廟的神路中,成為一種象征王制、點綴意義極強的標志性建筑。古人曾說過:"圣殿之有靈星門,蓋尊圣門如天門也。"毫無疑問,宮室、壇廟、陵寢中欞星門之設,也是尊天子之門如天門了。那么,皇帝入葬要經過"天門",也就是"升天"了。這座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后戧以石抱鼓。通常游客是不走中間的門的,因為一旦踏入,便意味著下了陰間,無法還陽,當然這只是傳統的一種說法。 10-石五供和方城明樓,石供案上擺放的是石頭做成的五個供品,中間一香爐,旁邊兩蠟臺,最外邊兩花瓶,稱之石五供。用來烘托陵園氣氛,也是象征后人對祖先的尊敬之意。方城之上的明樓,是定陵的標志性建筑。上面匾額書"定陵"二字。樓內豎"圣號碑",碑額篆刻"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神宗是廟號,顯是謚號。在十三陵中保存完整的明樓有三座,定陵就是其中一座。定陵明樓之所以保存完整是因為明樓四角柱石,下起臺基,上至闌額,全是整塊石料,上下檐的斗拱、額枋、椽、飛、望板和上下檐之間的匾額,都是大塊石料雕刻組裝而成,通體上下無片木寸釘。施以油漆彩畫,不細看,還以為是木構建筑呢!但比起木制建筑要堅固得多。據《帝陵圖說》記載:在墻石的空隙內都澆灌了鐵液。所以明樓距今已400余年,仍巍峨壯觀,完好無損,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建筑藝術和石雕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11-明(ming)(ming)樓(lou)的(de)(de)后面就是(shi)(shi)地宮,當年(nian)考古(gu)隊員挖掘(jue)了(le)三(san)條探溝(gou),終于(yu)找到了(le)地宮入(ru)口(kou),從而揭開了(le)明(ming)(ming)皇陵的(de)(de)神秘玄宮建筑(zhu)格局,帝王陵墓發(fa)(fa)(fa)展到明(ming)(ming)清時(shi)代,布局、建筑(zhu)形式趨向(xiang)定式,封(feng)土都采取寶(bao)(bao)城(cheng)寶(bao)(bao)頂(ding)的(de)(de)形式。兩朝三(san)十多(duo)個皇帝和上百個后妃的(de)(de)墳頭,都為(wei)寶(bao)(bao)城(cheng)、寶(bao)(bao)頂(ding)。其建筑(zhu)方法是(shi)(shi)在地宮之上砌筑(zhu)高(gao)(gao)大(da)的(de)(de)磚城(cheng),在磚城(cheng)內填土,使之高(gao)(gao)出城(cheng)墻(qiang)成(cheng)一(yi)圓(yuan)頂(ding)。城(cheng)墻(qiang)上設垛口(kou)和女墻(qiang),宛(wan)如一(yi)座小(xiao)城(cheng)。城(cheng)墻(qiang)稱之為(wei)“寶(bao)(bao)城(cheng)”,高(gao)(gao)出的(de)(de)圓(yuan)頂(ding)稱之為(wei)“寶(bao)(bao)頂(ding)”。這種寶(bao)(bao)城(cheng)寶(bao)(bao)頂(ding)和前(qian)方的(de)(de)明(ming)(ming)樓(lou)構成(cheng)一(yi)個整體(ti),不(bu)僅突出地顯(xian)示了(le)陵寢(qin)的(de)(de)莊嚴肅穆,也增強了(le)建筑(zhu)藝術效(xiao)果和神秘氣氛(fen)。那末新中國為(wei)什么會發(fa)(fa)(fa)掘(jue)皇陵呢(ni)?又(you)是(shi)(shi)為(wei)什么會把發(fa)(fa)(fa)掘(jue)的(de)(de)對(dui)(dui)象圈定為(wei)定陵呢(ni)?讓我(wo)穿過(guo)時(shi)空隧(sui)道來到1955年(nian),1955年(nian)10月,時(shi)任(ren)(ren)北(bei)京市副市長(chang)(chang)的(de)(de)明(ming)(ming)史專家吳晗(han)和郭沫若等人向(xiang)國務(wu)院打了(le)一(yi)份報(bao)告,要求(qiu)發(fa)(fa)(fa)掘(jue)明(ming)(ming)十三(san)陵,對(dui)(dui)于(yu)是(shi)(shi)否發(fa)(fa)(fa)掘(jue)明(ming)(ming)皇陵文物界的(de)(de)專家展開了(le)激烈的(de)(de)爭(zheng)論(lun),但(dan)最終國務(wu)院還是(shi)(shi)同意了(le)發(fa)(fa)(fa)掘(jue)明(ming)(ming)長(chang)(chang)陵。剛剛從北(bei)大(da)考古(gu)專業畢業的(de)(de)趙其昌(chang)擔任(ren)(ren)了(le)發(fa)(fa)(fa)掘(jue)隊長(chang)(chang),并對(dui)(dui)長(chang)(chang)陵進行(xing)了(le)大(da)規模的(de)(de)勘察,但(dan)結果很遺憾,沒有(you)發(fa)(fa)(fa)現任(ren)(ren)何線(xian)索(suo)(suo),在請示了(le)領導(dao)以(yi)后,他們對(dui)(dui)定陵進行(xing)了(le)勘察,結果發(fa)(fa)(fa)現了(le)定陵寶(bao)(bao)城(cheng)外有(you)城(cheng)磚塌陷,發(fa)(fa)(fa)現了(le)這一(yi)線(xian)索(suo)(suo)立刻請示了(le)領導(dao),上級領導(dao)決定挖掘(jue)定陵。 12-就讓我們沿著考古隊員當年的腳步,探訪那神秘的地宮 13-發掘隊在定陵的寶城內側,即與城磚脫陷處相對應的地方,作出了先開一條探溝的計劃。在伸向明樓背后的方向,測好位置,便破土動工,并且在這里發現了“磚隧道”。大門之內的磚隧道,盡管明顯地伸向明樓之后,但離明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為減少出土量和保護園內的古松,考古隊決定隔開一段距離,再開第二條探溝。 14-考古隊員干勁十足的進行挖掘,可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這一挖就是三個月,竟沒有發現任何新的跡象和線索,甚至連磚隧道的痕跡也丟失了,大家心慌了,就在挖掘隊員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無法釋懷的時候,這塊刻有“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小石碑出土了,從而使挖掘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15-在小石碑的提示下,隊員們挖掘了第三條探溝,在挖開第三道探溝后的一個多月,終于發現了“石隧道”。 16-石隧道由南北兩道大墻構成,呈東西走向。東端略向南彎曲,距磚隧道雖近,但并不銜接,也不完全相對。大墻除頂部及兩端接近金剛墻部分,使用少量城磚外,其余為花斑石(見下圖)做成。這些花斑石都經過仔細地研磨和加工,光滑平整,色彩絢麗。整個隧道呈斜坡形,自東向西,由淺入深,隧道兩壁花斑石,亦由一層遞次增多至17層。全長為40米,兩墻中距8米。 17-石隧道的盡頭就是金剛墻,金剛墻通高8.8米,厚1.6米,確像是一個魁梧慓悍的金剛大力士把守著地下玄宮的大門。厚厚的墻基由4層石條鋪成,石基上方用56層城磚和灰漿砌成。頂部由黃色琉璃瓦做成堅固的飛檐,像是一幅黃金鑄就的頭盔。斜陽西照,整座墻壁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撲朔迷離,奪人二目。華美的工料和獨特的藝術造型,無疑是在向世人顯示一種威武和堅不可摧的力量。經過仔細勘查,發現金剛墻有一個隱約可見的開口,開口上窄下寬,呈“人”字形,由墻的頂部延伸下來,原用23層城磚加灰漿砌封,封口不露任何痕跡。 18-隨著寬厚的城磚從墻中抽出,漆黑死寂的洞穴展現在考古隊員面前 19-當他們來到在黑洞中摸索,兩扇潔白如玉的巨大石門突兀而現,高高地矗立在面前。它是用整塊漢白玉石雕成,歷經三百多年仍晶瑩如玉,潔白如雪。石門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上面雕刻有縱橫九排的門釘,81顆門釘大部分是就原石雕刻的,也有刻好后鑲入的。中國人歷來視"九"為極陽數。因此,用"九"來裝飾皇家建筑,象征著封建帝王的至高無上。俯首銜環,十分美觀,它是龍得第九個兒子,名為椒圖,性情溫順者,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于大門口。雖然石門看上去很笨重,其實設計是非常合理的。因為石門的門首一邊較薄為20厘米,門軸較厚為40厘米,門軸相當于門首的一倍,而且門軸上下又呈球冠狀,可減少磨擦,當石門開啟時,重心偏向門軸,所以開啟時較為輕便;門扇上橫著一根青銅扇管,其寬約0.84米,厚約0.3米,長3.6米,重量大約為10噸,是它重重的壓著石門,作用是為了防止石門的倒塌。發掘隊員來到了石門面前,輕輕推了下石門,卻不見任何響動 20-發掘隊員通過中間一道約4厘米的門縫發現,巨門之后有石條頂住。后來才知道這石條叫自來石,石條上有“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的字跡,推測當時石門是從外面關上的,即倒關門。發掘人員正是利用這個門縫才將石門打開的。根據史料記載,明末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后安葬于田妃墓中。當時是用拐釘鑰匙將石門打開的。發掘人員從中得到啟發,找來一根粗鋼筋,把一端彎成半"口"字形,豎起來伸入門縫,待接觸到石條后,再橫過來套住石條脖頸,用木板輕輕向里推動石條,一點點移動起來,直到完全直立,然后慢慢放倒 21-石條放倒以后,推動石門,石門轟然而開。這封閉了300多年帶有神秘色彩的玄宮終于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地下宮殿的前殿中沒有任何的陳設,長29米,寬6米,高7.2米,石構拱券式。據推斷,其拱券是采用“堆土起券法”建造起來的。即先把兩邊的墻壁砌好后,內填土夯實,待砌好券頂后,再將,填土掏去,如此一步步、一段段進行艱難建筑的。當打開地下宮殿時,前殿的地面上有一層腐朽的枕木,上面有車轍的痕跡,據說是為了保護地面的“金磚”而鋪制的。 22-中殿高7.2米,寬6米,地面是金磚鋪地,現在為了保護地面鋪了一層橡膠墊,很遺憾我們看不到金磚了。殿內設有三座用漢白玉石雕成的“寶座”,現在為了游客參觀游覽行走方便,將三個寶座都擺在一條直線上,其實最初寶座是呈‘品’字型擺放,萬歷皇帝寶座在中間,左側為孝端皇后寶座,右側為孝靖皇后寶座,是為放置帝后牌位之用,牌位為木質,早已腐爛。寶座的區分在于扶手,皇帝的寶座扶手是龍頭,皇后寶座扶手是鳳頭。每個寶座前均設有用黃琉璃制成的“五供”和一只青花龍紋大瓷缸。“五供”為一個香爐,兩個蠟臺和兩個花瓶;大龍缸內原貯有燈油(據鑒定表面油脂為蜂蠟),凝固一起厚5至6厘米,下部為植物油,油面有銅制圓瓢一個,瓢內裝有燈芯,燈芯有點燃過的痕跡,大概由于地宮封閉后缺氧而熄滅。此油缸即所謂的‘長明燈’或‘萬年燈’。我們看到的青花瓷大龍缸造于明嘉靖年間,萬歷皇帝朱翊鈞為何要用其祖父時造的龍缸呢?這又要從明代的青花瓷說起,明代瓷器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最負盛名,其中尤以白地藍花的瓷器為精,世稱‘青花瓷”。景德鎮是明代燒制瓷器的中心,為供朝廷使用,專門設立了為皇室生產瓷器的“御窯廠”。由朝廷委派專職官員監工督造,并駐有軍隊看守,設有牢房和刑具,對違反規制的工匠,予以懲治。據文獻載,巨型龍缸的制作過程,技術復雜,燒制困難,每窯每年只能燒制三只以下,且成品率極低。為滿足宮廷的需要,在御窯廠內專設龍缸窯32座,專門掌握燒造龍缸技術的工匠叫“龍缸匠”,另外還有敲青匠、畫匠和各種夫役。倘火候不當就要裂口,青土缺乏同樣制不成功。史籍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陸定新,因父母早喪,家境貧寒,只得到窯上學藝。他性情剛直勇猛,而待人寬厚仁慈。嘉靖皇帝需要龍缸,派太監潘相到御窯廠督造。因龍缸不易燒制,工匠無人敢接掌管窯火的差事。陸定新毅然承擔其責。但經多次燒制,沒有一個成品。太監潘相大怒,下令重責窯民,然而龍缸依然燒制不出。潘相又下令對工匠窯民進行斷糧和毆打。幾天之內便有五人相繼死去,眼看同伴受此苦役之累,陸定新遂于夜間面對熊熊烈火,奮身跳入窯中。翌日開窯,龍缸竟成。眾人無不淚下,收其遺骸葬于鳳凰山下。窯民感其英烈,在窯廠旁建祠一座,以示緬懷和紀念。這段記載不免帶有傳奇色彩,但明代為燒制龍缸,確有用女子祭窯的事件。龍缸燒成后,工匠往往逃脫不掉被處死的下場。嘉靖年間,對于青花瓷器的燒造,已達到登峰造極之境地。青花的釉料來自南洋的“蘇泥索青”。這是一種十分貴重的原料,用它燒瓷,顏色鮮美,獨具神韻,無可與之匹敵。嘉靖四十一年,一督工大臣令工匠燒出12口青花瓷缸后,欲返京領賞。臨行前,擺下酒宴,請掌管燒制火候的工匠來飲。席間,這位督工大臣問工匠:“匠師燒制青花瓷器,藝高技絕,勞苦功高。我走后,若朝廷另派他人督工,是否還能燒出更好的瓷器?”工匠不解其意,回答道:“藝無止境。”督工大臣聽罷,暗派人在工匠杯中施放毒藥,將其毒死。自此,景德鎮再也燒不出精美的青花龍缸,萬歷隨葬的青花龍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間制造的了。這個記載同樣具有傳奇性質,史學家研究得出結論,自嘉靖以后,南洋的“蘇泥索青”漸已絕跡,因此,所燒制的瓷器當然無法與前相比了。 23-通往左配殿的甬道,甬道上的券門不出檐,無任何裝飾,里邊有一座石門,青石做成,無鋪首和門釘。券門上橫以銅管扇,穿以門軸,形式雖同前殿中殿之門,但尺寸卻小得多,僅高2.2米,寬0.9米,門內側同樣用自來石頂住。發掘人員用“拐釘鑰匙”打開左邊石門,沿券道而進 24-左配殿原設有棺床,棺床上有方孔,內填黃土,即所說的“金井”。左右兩配室長26米,寬6米,高7.1米,對稱建于中室兩側,左右配殿為對稱型建筑,大小相同,均無棺槨,發掘時就是這樣空空的,當時的開掘人員面對這空空的棺槨時,以為國寶被盜了,為此還虛驚一場。據專家考證,這左右配殿本是為殉葬的妃嬪準備的,后來由于明朝廢除了這項制度,棺床上自然便沒有殉葬的棺槨 25-走出左配殿狹窄的券洞,沿寬敞的中殿繼續向里探尋。在萬歷皇帝寶座的后面,最后一道石門敞開著。這里會有什么呢? 26-后殿為地宮的主殿,與前、中殿成丁字形,長30.1米,寬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的花斑石鋪成(據說產自河南浚縣)。發掘時,在前、中、后三殿的地面上均放有已腐朽的大厚木板,是運入棺槨時為保護地面而鋪設的。在后殿中設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上面放有三具棺槨。中間的梓棺(梓棺:民間俗稱出殯,即將帝后的棺槨由皇宮安葬到陵園之內)為萬歷皇帝的,兩側是孝端和孝靖二位皇后的。在棺槨左右放有26只盛滿陪葬品的朱漆木箱。這些棺槨和木箱原為楠木制成,已腐爛,現在所看到的,是按原狀復制出來的模型。在棺床中央有一個長方形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根據。 27-地下宮殿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地下宮殿地面距寶頂垂直深度為27米,整個地宮為石結構,沒有梁柱,完全采用拱券式,以便承受寶頂的巨大壓力。400多年來,曾經歷過一些地震,但地宮絲毫無損。參觀完地下玄宮,我想你不得不贊嘆我國當時高超的建筑技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