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簡介:
上海外灘位于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風景線,是到上海觀光的游客必到之地。150年前,當殖民者們踏上上海這塊陌生的土地時,就看中了黃浦江的這片江灘。于是,這條曾經是船夫與苦工踏出來的纖道。經過百余年的建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并存的建筑,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征。
如今的上海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東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群”。而外灘的精華就在于此。建筑群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500米。著名的中國銀行大樓、和平飯店、海關大樓、匯豐銀行大樓再現了昔日“遠東華爾街”的風采,這些建筑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并非建于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筑色調卻基本統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交通
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隧道九線、928路、926、921路、910路、868路、576路、251路、145路、135路區間、135路、123路區間、123路可到達上海外灘。
文(wen)化地(di)理
歷史1840年以后,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開始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據,并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租界儼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里洋行林立,貿易繁榮。從19世紀后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于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名譽的象征。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筑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筑師在這里大顯身手,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
百余年來,外灘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在世人面前。
景點介紹:
黃(huang)浦公(gong)園(yuan)
黃浦公園曾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屈辱歷史的黃浦公園,是上海最早的歐式花園,始建于1886年,她是外灘百年滄桑的見證人。如今,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屹然挺立,塔底免費開放的外灘歷史紀念館是一部中華民族百年的奮斗史。 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坐落在曾經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黃浦公園內,給人以深刻的思索,三塊槍狀塔體,寓意鴉片戰爭、五四運動、解放戰爭以來光榮犧牲的先烈永垂不朽,內涵有深刻的概括性。
浦江潮:位于黃浦公園南大門內,它是大型青銅人像雕塑。一位身軀偉岸的工人,揚著風帆迎向襲來的巨浪,奮勇搏擊。形象而動感強烈,表現出無產階級力量無比,不畏艱險,勇敢前進,氣吞山河的大無畏精神。作品主題是表彰上海工人階級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光輝業績。 上海百年風云大型花崗石浮雕:位于黃浦公園下沉式圓島上,浮雕全長120米,高3.8米。浮雕以寫實的手法擷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表現了從1840年至1949年間上海人民的革命斗爭。兩翼為裝飾性的花環圖案,象征著上海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浮雕可分為七組,97個典型人物,表現了先烈們偉大的斗爭業績。
外(wai)白渡橋
聞名中外的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處于蘇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黃浦公園西側,架在中山東一路,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連接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
十六鋪
小東門原名“寶帶門”,門外為十六鋪。街市東臨黃浦江,西瀕丹鳳路,南達老太平弄,北至龍潭路,歷史上南側曾延伸至萬豫碼頭街。此處依水傍城,是上海的水上門戶。
新十六鋪LOGO在2000多份應征作品中脫穎而出,出自一位對十六鋪具有特殊情懷的廣告設計師的設計。它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新十六鋪建筑中浦江之云、浦江之荷的造型,三條水紋揭示了十六鋪依江踞城的地理特質,新十六鋪的華麗轉身由此開始,藍色象征了十六鋪文化底蘊的深邃,水紋和新地標建筑的外形巧妙結合在新LOGO標志中,賦予十六鋪獨特的視覺識別特性。
城市雕塑群
城市的美應有三個組成部分:建筑、雕塑和綠化。而城市雕塑又被稱為"城市眼睛",是美化城市的重要部分。外灘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風"三座不銹鋼雕塑組成,位于金陵東路外灘綠色長廊中,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浦江之光"造型別具一格,用豎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組合,如五線譜上跳躍音符,以輕松歡快的旋律,演奏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樂曲。"帆"表現黃浦江上帆檣林立,船隊正駛向各地,外匯與旅游業在這條經濟之河中流淌;帆與帆的連接,多曲線的漂動,增加了立體動感。"風"以銳角和鈍角、弧線和折線,褶皺波動表現改革東風勁吹,氣象萬千。
陳毅廣場
十里南京路盡頭的陳毅廣場,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顯示他一路風塵,勤勤懇懇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藹可親,虛懷若谷的儒將風度。每逢周末,在塑像前都將舉行隆重熱烈的廣場音樂會。陳毅廣場涌泉:位于南京東路外灘,陳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水柱隨著聲音噴射,時高時低,池底安裝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隨著燈光的變換,條條水柱輝映出紅,黃,藍,綠的光束,為外灘增添了瑰麗的夜景。
觀光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位于浦西南京東路外灘與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之間,是我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全長646.70米,2000年底竣工。建成后,隧道的兩岸出入口由自動扶梯輸送旅客,殘疾人采用液壓電梯輸送,隧道內采用九十年代國際先進的全自動、無人駕駛、牽引式封閉車廂輸送游客,箱體美觀、舒適、輕穎、透明度高,整個過江時間約需2.5~5分鐘,其運輸能力最高可達5280人/小時。同時,隧道還利用空間,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在隧道內演示反映人物、歷史、文化、科技、風景等各種圖案、景象及背景音樂,使過江過程帶有極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刺激性,給游客留下美好的記憶。
外灘"情人墻 "
俗稱“情人墻”,建于黃浦公園至新開河的黃浦江邊,全長約1700米,觀光臺其實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結構防汛墻上。空箱頂上建造觀光臺,它的地面是用14萬塊彩色地磚和花崗石鋪成,觀光臺臨江有32個半圓形花飾鐵欄的觀景陽臺,64盞庭柱式方燈。觀光臺上還有21個碗形花壇,柱形方亭和六角亭,供游人休息的造型各異的人造大理石椅子。觀光臺西側,有四季常青的綠化帶,成了觀光臺綠色的欄墻,既保證了游人的安全,又使游人賞心悅目。
美食天堂
雖然外灘對于上海人已經是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可是外灘還是值得一去,那畢竟是上海最美的角落之一。當然扎在人堆里添亂實在是很土的玩法,比較舒服的做法是找個視野好的地方吃點喝點,看外灘但別讓人看你。
論視野,浦東的金茂大廈的凱悅酒店自然是首選,這是上海最高貴的酒店,以高和貴著稱。和大多數五星級酒店一樣,凱悅的中餐廳乏善足陳,比外面更為昂貴的鮑翅參肚并不能給人留下太多印象,但56樓的意大利菜和日本料理倒真是不錯,54樓的西餐也挺可以。凱悅還擁有上海最高的酒吧,53樓的玲瓏吧以馬提尼酒著稱,而鋼琴吧則有很寬大麂皮沙發和流水般的琴聲。還有87樓的酒廊,在這個高度俯瞰的夜幕下的外灘和黃浦江,那種迷人的感受是很難向沒有體驗的人表達的。這里的食物和酒價不菲,但比起排了隊參觀88樓觀光廳或是爬東方明珠,要雍容自在多了。
當然,欣賞美麗的外灘夜色并不非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況且凱悅也會有人滿為患的時候,此時金陵路外灘的鉆石樓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在這幢奇特三角形建筑的五樓是一家西餐廳,供應百元以下但口味極佳的牛排和頗為醇厚的紅酒。尤其讓人高興的是那個臨江的露天平臺,醉人的浦江夜色無論佐餐下酒,都堪稱妙品。在風和日麗的下午,這里同樣是曬太陽看風景的好地方,但如果太冷或是太熱,我就轉移到延安路外灘的“真鍋”。這極具規模的連鎖咖啡館與“星巴克”相比,在發掘不同品種咖啡豆的個性上,卻更為考究和細致。作為日本咖啡道的傳播者,它向我們展示了“牙買加藍山”、“印第斯山翡翠”這樣的咖啡極品,而極具水準的鮑魚海鮮酥皮湯更是在專業餐館也難以嘗到的美味。在落地長窗前品啜咖啡,看江鷗在藍天白云間盤旋(北蘇州河一期改造工程的福),轉眼間就到了晚飯時間。
外灘十六鋪有著全上海最好的本幫飯館“德興館”,這家百年老店在上海的眾多分店中只有三四家是真的,其余只屬于“德興面館”。后者也有象燜蹄這樣極具水準的作品,但最好最正宗的本幫菜,還是要到真正的“德興館”,特別是外灘的總店。“蝦子大烏參”是“德興館”的看家菜,有“天下第一參”之稱。從前“老飯店”做這個菜也很拿手,但近年來大不如前,只有讓德興館專美了。紅燒鲴魚也是本幫名饌,可惜清明已過,非時勿食,這幾天還是來個冰糖甲魚解解饞吧。“草頭圈子”和“糟缽頭”一紅一白,都是很傳統的本幫菜,喜歡的朋友不妨嘗一嘗。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nei)旅游報(bao)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