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華山蒼龍嶺介紹:
蒼龍嶺
登上華山北峰,再向南折,經擦耳崖,過上天梯,便有一長嶺呈現眼前。它莽莽蒼蒼,筆直插天,好像蒼龍騰空,所以被稱為“蒼龍嶺”。此嶺上的臺階只有2尺多寬,兩旁萬丈深壑,勢陡如刀削斧劈。嶺脊上下高差約500米,坡度在45度以上。在這里遙望青松白云,耳聽風聲大作,令人心驚目眩。游人到此,莫不驚嘆。
蒼龍嶺原來雖有修鑿,但仍很危險。解放后,將原嶺龍脊鑿平加設欄桿,1985年又下鑿尺許,才將嶺道拓寬。1997年為解決因游人多而發生堵塞現象,華山管理局又在蒼龍嶺東邊加修了一條復道,旅游旺季時兩條路一上一下,確保安全。
若是夜晚登山,遙望蒼龍嶺,只見到遠遠無數燈點排成筆直一線,斜向天際,慢慢向上移動,是游人打著手電或頭燈在嶺上攀登,看去宛如登天。
嶺如龍脊,莽莽蒼蒼,蜿蜒盤旋,兩旁萬丈深壑,勢陡如削。相傳韓愈游山后到此,因害怕無法下山而痛哭,投書下山與家人訣別,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的軼事。
“韓退之投書處”的故事—
唐代以前,此路僅鑿有石窩,也沒有護欄,登嶺須為爬行,到了上段更需兩腿騎跨在嶺脊之上,以身伏嶺,以手搦嶺,慢慢向上潛行,如騎龍背。下嶺要退行,山勢道路萬分險惡。至今嶺上“龍口”處的平臺上還留有“韓退之投書處”的遺跡。這是當年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登華山時留下的故事。韓愈被貶出京城,東行赴任途中登上了險峻的華山。游玩之后下山到蒼龍嶺處,只見兩旁深谷萬丈,云霧彌漫,山風呼嘯,長長的山脊時隱時現,像一條青龍在空中舞動。他因害怕無法下山而痛哭,于是將身上所有攜帶的物品都拋于嶺下,并寫了書信投下山與家人訣別。當時的華陰縣令聽說此事后,親自同人去接,韓愈才得以下山。
李(li)肇(zhao)在(zai)《國(guo)史補(bu)》中詳(xiang)細記載了韓(han)(han)(han)愈面對蒼龍嶺時的怯弱。山(shan)西(xi)趙文(wen)備在(zai)他百歲那年登(deng)上華(hua)山(shan),由(you)至蒼龍嶺,觀(guan)看了韓(han)(han)(han)愈投(tou)書處,卻放聲大(da)笑(xiao)。遂在(zai)“韓(han)(han)(han)退之(zhi)投(tou)書處”旁又題刻“蒼龍嶺韓(han)(han)(han)退之(zhi)大(da)哭(ku)辭家(jia)趙文(wen)備百歲笑(xiao)韓(han)(han)(han)處”。明代王履、袁宏道也作詩(shi)記述了韓(han)(han)(han)愈投(tou)書的軼(yi)事。清代李(li)柏登(deng)山(shan)至此(ci),又在(zai)此(ci)刻道:“華(hua)之(zhi)險,嶺為要。韓(han)(han)(han)老哭(ku),趙老笑(xiao),一哭(ku)一笑(xiao)傳二妙。李(li)柏不哭(ku)亦不笑(xiao),獨立嶺上但長嘯(xiao)。”
不過也有不少文人持不同態度,對韓愈投書痛哭的做法提出質疑。有人認為韓愈面對皇帝都可毫無懼色,慷慨而談,膽氣實為過人,必不至于不敢下山。也有人說自己居于華山下,登山猶如家常便飯,推斷韓愈下山不會如此艱難。還有人提出傳言有誤,韓愈雖然痛哭,卻不是因為害怕山勢險惡,而是因為山水景象極致,非文筆所能描述,只有痛哭來抒發對如此勝景的感慨。千年前的事實真相已難于考證,但正是因為蒼龍嶺的險峻,才有這樣的的種種故事。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bao)價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