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zi)別克主要城市(shi)及名勝(sheng)介紹:
1、塔什干市 塔什干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首都和塔什干州首府,也是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塔什干位于烏東北部,地處錫爾河右岸支流奇爾奇克河谷綠洲的中心,海拔440-480米。市區面積260平方公里,人口約230萬,是中亞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塔什干是烏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按城市規模來說,是獨聯體內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基輔的第四大城市。
塔什干市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歷史達1500多年。8世紀開始成為穆斯林城市,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業樞紐之一。11世紀起稱為塔什干(意為"石頭城")。1220年劃入成吉思汗帝國版圖。從13世紀起,它先后歸屬波斯帝國、帖木爾帝國、布哈拉汗國和浩罕汗國。1865年被沙俄軍隊占領并成為突厥斯坦轄區首府。1930年起直到蘇聯解體為烏茲別克蘇維埃共和國首都。1991年9月1日起成為獨立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首都。
1966年4月26日,塔什干市曾遭7.5級大地震破壞,在當時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幫助下重建。重建后的塔什干市雖然古跡保存不多,但多處大面積精心裝點的街心花園、噴泉和大型雕塑十分突出。
塔什干是烏茲別克斯坦最大的工業城市,是全國農業機械和紡織機械的生產基地,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5%。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航空、機械制造、金屬加工、建材、輕工等。著名的大企業有:塔什干契卡洛夫航空生產聯合企業、"塔什干拖拉機廠"生產聯合企業、農業機械廠、紡織機械廠等。主要的出口產品有絲綢、棉花、紡織品、石油、煤、銅、硫磺、大米,以及電視機零部件、汽車、拖拉機等制造業產品。
塔什干科教文化設施齊全,有15所高等院校,最著名的是建于1920年的塔什干國立大學。有一個科學院,多個劇院和博物館。
塔什干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發達,為中亞最大交通樞紐之一。市內有9個火車站。1973年開始修建地鐵,是中亞唯一建有地鐵的城市。如今地鐵總長度達34.9公里,分3條線路,共有29個地鐵站。其它公共交通也比較方便。塔什干幾乎同獨聯體各國的首都均通航班,與北京、漢城、德里、卡拉奇等國外大城市也都有直達國際航線。
目前,已在塔什干開設的外國大使館和國際組織代表處有60多個。
塔什干最主要的名勝是"紀念廣場"。1999年3月,烏總統卡里莫夫發布命令,把每年的5月9日(原勝利日)改為"紀念日和榮譽日",把塔什干市中心的"無名烈士廣場"改為"紀念廣場",在廣場上修建了哀傷母親紀念碑(1999年5月9日揭幕),以紀念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和為祖國自由與獨立獻身的先輩們。在哀傷母親紀念碑前燃有長明火,紀念碑兩側是具有民族建筑風格的木雕長廊,廊上象征性的榮譽簿里刻著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烏茲別克斯坦公民的名字。根據烏總統令,在烏全國各行政中心城市均修建了類似的紀念建筑。
2、撒馬爾罕市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州首府,是烏總統卡里莫夫的故鄉,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該城位于首都塔什干西南270公里的澤拉夫尚河谷地,面積51.9平方公里,人口50多萬,其中塔吉克族占多數,市內通用的不是烏茲別克語,而是塔吉克語。
撒馬爾罕是中亞地區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處于中國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古稱馬拉坎達(公元前329年有記載),為古代索格德王國和14-15世紀帖木兒帝國的首都。1924-1930曾為烏茲別克蘇維埃共和國首都。
作為世界著名的古城之一,撒馬爾罕與羅馬、雅典、巴比倫同齡,有2500多年歷史,在古阿拉伯文獻中被稱為"東方璀璨的明珠",是歷史上中亞重要的政治、科學、文化中心,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樞紐之一。撒馬爾罕分新城與舊城,舊城是古跡的集中地。11世紀時就筑有城墻,街道從市中心向6座城門輻射。帖木兒在此建都時,曾將街道擴建為有頂棚的寬敞大街。俄國人占領后,城墻和城門被毀。迄今市內仍保留有14-17世紀的許多著名的古建筑,包括清真寺、陵墓等。其中以帖木兒帝國時期建造的宮殿、陵寢最為壯麗。如建于15世紀的帖木爾家族陵墓??"古爾-艾米爾陵墓",15-17世紀的"列基斯坦"伊斯蘭教神學院、15世紀的比比-哈內姆大清真寺、兀魯伯天文臺、14-15世紀中亞最大的"沙赫靜達(意為"永生之王")"陵墓建筑群等。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項目。
撒馬爾罕市還是撒馬爾罕州經濟和商務中心,主要工業有機械制造、輕工業、食品加工、化肥生產等,還有一座中亞地區唯一生產電梯的工廠。烏與土耳其合資的汽車制造廠于1999年在這里建成。撒馬爾罕還是烏鐵路、公路、航空交通運輸中心之一。出口葡萄酒、干果、棉花、稻米、絲綢和皮革。這里的民族工藝以手織地毯和制作陶器最為聞名。撒馬爾罕陶器是一種穆斯林陶器。公元10世紀,該地的制陶業達到頂峰,所產器皿以黑色、紅色和乳白色為底色,上面繪有綠色、黃色、粉紅色和棕色的花紋。最有名、也最古老的陶制品是在白陶坯上刻有黑色的古阿拉伯文。
撒市也是烏文化中心之一,設有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獨聯體國家唯一的一所大卡拉庫爾羔羊養殖研究所設在撒馬爾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直屬的國際中亞研究所也設在該市。自1997年起,該市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東方音樂節",1997年中國曾派團參加并獲獎。
古城撒馬爾罕有很多歷史建筑遺跡,主要名勝古跡有:
(1)"列基斯坦"神學院
位于撒馬爾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為"沙地")廣場,是一組宏大的建筑群,建于公元15-17世紀。建筑群由三座神學院組成:左側為兀魯伯神學院(兀魯伯為烏中世紀的學者、天文學家、詩人和哲學家),建于1417-1420年;正面為季里雅-卡利(意為鑲金的)神學院,建于1646-1660年;右側為希爾-多爾(意為藏獅的)神學院,建于1619-1636年。這三座建筑高大壯觀、氣勢宏偉,內有金碧輝煌的清真寺。兀魯伯神學院的正門和彩色的穹頂是用各種色彩的陶瓷裝飾的,后遭地震破壞,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徑13米的新穹頂,建筑材料采用特殊金屬結構。這些神學院是中世紀培養穆斯林神職人員的學府。其中兀魯伯神學院是15世紀最好的穆斯林學府之一。據說,兀魯伯曾親自在此授課,這里是他統治期間世俗科學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學院雖建于不同時代,但風格組合相當成功,是中世紀中亞建筑的杰作。
(2)古爾-艾米爾陵墓
位于撒馬爾罕市區內,是帖木兒及其后嗣的陵墓,建于15世紀。陵墓造型壯觀,色彩鮮艷,有球錐形大圓頂,具有濃厚的東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亞建筑瑰寶。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為猝死的帖木兒之孫穆罕默德o蘇爾丹之墓,后成為帖木兒家族墓。陵墓的靈堂中放有9個象征性的石棺槨,真正盛放遺體的棺槨深深埋在地下。陵墓中分別安葬著帖木兒、帖木兒的兩個兒子、兩個孫子(其中一個是兀魯伯)、兀魯伯的兩個兒子、兀魯伯的宗教老師以及一個未查明姓氏者。這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兒之孫兀魯伯為帖木兒建的墨綠色玉石棺。帖木兒墓上寫著:誰掘我的墓,誰就遭殃。1941年6月8日曾有人挖掘了帖木兒的墓,兩周后希特勒就開始進攻蘇聯。不過,那一次對墓葬的發掘證實了關于帖木兒面部特征的歷史記載,證實了兀魯伯死于暴力殺害的傳說,以及所葬其它帖木兒家族成員身份的真實性。
(3)兀魯伯天文臺
兀魯伯天文臺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重要古跡之一,坐落在撒馬爾罕的東北郊。它由帖木兒帝國的創建人帖木兒之孫、烏著名天文學家、學者、詩人和哲學家、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兀魯伯于1428-1429年建造,是中世紀時期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臺之一。
兀魯伯天文臺是一個三層圓形建筑物,有獨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儀和水平度盤。兀魯伯在此測出的一年時間的長短與現代科學計算的結果相差極微。今天,兀魯伯天文臺只留下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制成的六分儀。六分儀安裝在離地面11米深、2米寬的斜坑道里,部分伸出地面,坑道上面是兀魯伯天文臺博物館。當年兀魯伯天文臺編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當時的天文學基礎理論和1018顆星辰的方位,這是繼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巴爾赫之后,測定星辰位置的最準確的記錄。
(4) "沙赫靜達"陵墓
沙赫靜達陵墓建于14世紀和15世紀,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組成。"沙赫靜達"意為"永生之王",是撒馬爾罕的執政者及其家屬的墳墓。建筑的基調為青色,以彩色陶瓷貼面作為裝飾。其中最主要的一座是伊斯蘭教創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庫薩姆之墓。帖木兒大帝的妻子圖瑪-阿卡和侄女圖爾坎-阿卡也葬在這里。
3、布哈拉市
布哈拉州的首府。位于烏茲別克斯坦西南部,澤拉夫尚河三角洲上的沙赫庫德運河河畔,布哈拉綠洲的中部。人口24萬,80%為塔吉克族。它是布哈拉州的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
布哈拉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距今已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9-10世紀時是薩曼王朝的國都和文化藝術中心。1220年布哈拉被成吉思汗占領,后又遭卡拉罕王朝和契丹人的統治。1370年被阿木爾.帖木兒控制。16世紀中葉,烏茲別克的謝巴尼德人建立布哈拉汗國時,把布哈拉定為都城。1920-1924年是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布哈拉地處歐亞交通要道,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有"中亞麥加"之稱,自古以來是中亞地區商業、建筑技術、科學、文學藝術比較發達的城市。
布哈拉還是中亞地區伊斯蘭教神學研究的中心,先后有過許多神學院和伊斯蘭教高等學府,"布哈拉"一詞在梵文中有"修道院"之意。布哈拉的各個王朝都修建了很多建筑物,包括宮殿、清真寺、陵墓、神學院和市場等。布哈拉現存大約140座古代建筑和歷史遺跡。這些古建筑獨具匠心,極負盛名,使布哈拉市彌漫著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因而它又有"博物館城"之稱,在穆斯林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
布哈拉分舊城和新城。舊城仍保留昔日的風貌,古老的清真寺、神學院、磚坯砌成的平頂民房和帶篷蓋的集市遺址四處可見,充分顯現了昔日的繁華和長期作為貿易重鎮和宗教中心的地位。
在勒吉斯坦廣場(即大校場)上聳立著阿爾卡禁城,禁城內有宮殿、造紙廠、國庫等建筑物。其中的艾米爾宮占地3公頃,是布哈拉漢王的宮院。禁城現在已成為阿爾卡史志博物館。城中有薩曼王朝創立者伊斯馬益.薩曼尼的陵墓。陵墓呈立方體狀,覆以大圓拱頂,四角有球狀小圓頂。整個陵墓由磚砌成,陵墓墻壁表面鑲嵌有精巧別致的花、草、魚、蟲和歷史典故圖案,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以優美的造型和獨特的建造技巧著稱,被譽為"東方的珍珠",是聞名中亞的古跡,也是9-10世紀中亞建筑藝術的代表。
建于900多年以前的卡良清真寺高塔是中亞地區古建筑物中最高的建筑物。
它還被稱為"死亡之塔",據傳說以前這里是宣判死刑犯的地方。
吸引旅游者注意的還有帶有四個高塔的喬爾-米諾爾清真學校、保拉-浩茲清真寺、查爾清真寺、拉希姆漢清真寺、謝伊費德丁納.布哈爾茲陵墓、卡里安尖塔、阿布杜拉齊斯商棧等。
9世紀后半期阿拉伯人在中亞地區的統治瓦解后,薩曼王朝成為中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在薩曼王朝時期,布哈拉的文學和科學都很發達,當時的布哈拉宮廷圖書館藏有很多珍貴手稿,每門科學和文學書籍都設專室收藏。
4、希瓦市
位(wei)于烏(wu)茲別克西南與土庫曼交界的(de)地方。希瓦是童(tong)話般的(de)中(zhong)亞古城(cheng)。它(ta)猶(you)如(ru)獨一無(wu)二的(de)歷史紀念碑,保存著(zhu)奇妙的(de)古跡,有鮮明的(de)特(te)(te)點。希瓦的(de)獨特(te)(te)性在于它(ta)保存有完好的(de)古代建筑群、美麗的(de)宮殿(dian)、軍事設施以及具(ju)有民族特(te)(te)色的(de)住宅(zhai)。伊茜-卡拉古城(cheng)和迪珊-卡拉古城(cheng)把城(cheng)市分(fen)成(cheng)兩部分(fen)。城(cheng)市中(zhong)心聳立的(de)朱瑪清(qing)真寺(si)是中(zhong)亞最古老的(de)建筑物之一,寺(si)內(nei)有很多形態各異的(de)木柱,造型獨特(te)(te)。
>> 、
烏茲別克斯坦簽證咨詢熱線:020-6283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