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ying)國這一稱(cheng)呼,來源于英(ying)格(ge)(ge)(ge)蘭(lan)(lan)(England)。當我們說起英(ying)國,聯想到的(de)(de)(de)(de)(de)往(wang)往(wang)是倫敦的(de)(de)(de)(de)(de)霧(wu)氣(qi)和鐘聲(sheng),著名(ming)學(xue)府牛津、劍橋,或彬彬有禮(li)卻冷淡的(de)(de)(de)(de)(de)英(ying)國紳士(shi),這些(xie)都是英(ying)格(ge)(ge)(ge)蘭(lan)(lan)的(de)(de)(de)(de)(de)典型形象。實(shi)際上,英(ying)國的(de)(de)(de)(de)(de)版圖包括了由英(ying)格(ge)(ge)(ge)蘭(lan)(lan)、威(wei)爾(er)(er)(er)士(shi)和蘇格(ge)(ge)(ge)蘭(lan)(lan)三部分(fen)構(gou)成(cheng)的(de)(de)(de)(de)(de)不列顛島及(ji)愛爾(er)(er)(er)蘭(lan)(lan)北部的(de)(de)(de)(de)(de)一部分(fen)地區,正式(shi)名(ming)稱(cheng)為“大不列顛及(ji)北愛爾(er)(er)(er)蘭(lan)(lan)聯合王國”,這也就是其英(ying)文簡稱(cheng)U.K或G.B的(de)(de)(de)(de)(de)原(yuan)因(yin)。不列顛這個(ge)詞來源于古凱爾(er)(er)(er)特語,意思(si)是“多彩(cai)”。確實(shi),蘇格(ge)(ge)(ge)蘭(lan)(lan)蒼涼的(de)(de)(de)(de)(de)荒原(yuan)、康沃爾(er)(er)(er)湛藍的(de)(de)(de)(de)(de)海水、威(wei)爾(er)(er)(er)士(shi)寧靜的(de)(de)(de)(de)(de)鄉村(cun)、曼徹(che)斯(si)特喧鬧(nao)的(de)(de)(de)(de)(de)夜生活都共存于這個(ge)島國之中(zhong),繪成(cheng)了一幅斑斕多彩(cai)的(de)(de)(de)(de)(de)畫卷(juan)。
位置:位于歐洲大陸以西,與法國隔英吉利海峽相望。國土包括不列顛群島中的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東北部地區。
面積:244,100平方公里
人口:5839.5萬
民族:主要為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
語言:英語
宗教:英國的國教為基督教新教,也有部分居民信仰天主教,外來移民也帶來伊斯蘭教等宗教信仰
首都:倫敦
時差:標準格林威治時間,比北京晚8小時
貨幣:英鎊(Pounds),輔幣為便士(Penny),1英鎊等于100便士
國家電話代碼:44
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
國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圣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圣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圣帕特里克。此旗產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只金獅,象征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征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征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只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只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家政要: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1997年5月任職,2001年6月連任,2005年5月5日的工黨在英國大選中再次獲得勝利,布萊爾也成為工黨歷史上第一位三次蟬聯首相職務的領導人 。
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于-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干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
人口:約6020萬(2005年6月),其中英格蘭人口達5040萬,蘇格蘭達510萬,威爾士為300萬,北愛爾蘭達170萬。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圣公會,其成員約占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66萬)。另有天主教會和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shou)都:倫敦(dun)(london);人口:740萬(2004年)。最熱月(yue)份為(wei)7月(yue),一般氣(qi)溫在(zai)13℃-22℃;最冷月(yue)份為(wei)1月(yue),一般氣(qi)溫在(zai)2-6℃。2006年4月(yue),北京與倫敦(dun)結為(wei)友好城市。
行政區劃: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倫敦也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此外,英國還有12個屬地。
簡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并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后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后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衰敗。英國于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政(zheng)(zheng)(zheng)治:英國的(de)憲法(fa)(fa)(fa)(fa)(fa)(fa)不(bu)同于絕大(da)(da)多(duo)數國家(jia)的(de)憲法(fa)(fa)(fa)(fa)(fa)(fa),并(bing)不(bu)是(shi)一(yi)個(ge)獨(du)立(li)的(de)文(wen)件(jian),它是(shi)由(you)成(cheng)文(wen)法(fa)(fa)(fa)(fa)(fa)(fa)、習慣法(fa)(fa)(fa)(fa)(fa)(fa)、慣例組成(cheng)。主(zhu)(zhu)要有(you)大(da)(da)憲章(1215年(nian)(nian))、人身(shen)保(bao)護法(fa)(fa)(fa)(fa)(fa)(fa)(1679年(nian)(nian))、權(quan)利法(fa)(fa)(fa)(fa)(fa)(fa)案(1689年(nian)(nian))、議(yi)會(hui)法(fa)(fa)(fa)(fa)(fa)(fa)(1911、1949年(nian)(nian))以及歷次修(xiu)改的(de)選(xuan)(xuan)舉法(fa)(fa)(fa)(fa)(fa)(fa)、市自治法(fa)(fa)(fa)(fa)(fa)(fa)、郡議(yi)會(hui)法(fa)(fa)(fa)(fa)(fa)(fa)等(deng)。蘇(su)格蘭另有(you)自己獨(du)立(li)的(de)法(fa)(fa)(fa)(fa)(fa)(fa)律體系。政(zheng)(zheng)(zheng)體為君主(zhu)(zhu)立(li)憲制(zhi)。國王是(shi)國家(jia)元首(shou)、最(zui)高(gao)(gao)司法(fa)(fa)(fa)(fa)(fa)(fa)長官(guan)(guan)、武裝部(bu)(bu)隊(dui)總司令(ling)和英國圣公會(hui)的(de)“最(zui)高(gao)(gao)領(ling)袖(xiu)”,形式(shi)上有(you)權(quan)任(ren)(ren)免首(shou)相、各(ge)部(bu)(bu)大(da)(da)臣、高(gao)(gao)級法(fa)(fa)(fa)(fa)(fa)(fa)官(guan)(guan)、軍(jun)官(guan)(guan)、各(ge)屬(shu)地(di)的(de)總督(du)、外(wai)交官(guan)(guan)、主(zhu)(zhu)教(jiao)及英國圣公會(hui)的(de)高(gao)(gao)級神職人員(yuan)(yuan)等(deng),并(bing)有(you)召集、停止和解(jie)散(san)議(yi)會(hui),批(pi)準法(fa)(fa)(fa)(fa)(fa)(fa)律,宣戰媾和等(deng)權(quan)力,但(dan)(dan)實權(quan)在內閣。議(yi)會(hui)是(shi)最(zui)高(gao)(gao)司法(fa)(fa)(fa)(fa)(fa)(fa)和立(li)法(fa)(fa)(fa)(fa)(fa)(fa)機構,由(you)國王、上院(yuan)(yuan)和下(xia)院(yuan)(yuan)組成(cheng)。上院(yuan)(yuan)(貴(gui)族(zu)(zu)(zu)院(yuan)(yuan))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gui)族(zu)(zu)(zu)、新封貴(gui)族(zu)(zu)(zu)、上訴法(fa)(fa)(fa)(fa)(fa)(fa)院(yuan)(yuan)法(fa)(fa)(fa)(fa)(fa)(fa)官(guan)(guan)和教(jiao)會(hui)大(da)(da)主(zhu)(zhu)教(jiao)及主(zhu)(zhu)教(jiao)組成(cheng)。1999年(nian)(nian)11月(yue),上院(yuan)(yuan)改革法(fa)(fa)(fa)(fa)(fa)(fa)案通(tong)過,除(chu)92名留任(ren)(ren)外(wai),600多(duo)名世襲貴(gui)族(zu)(zu)(zu)失去上院(yuan)(yuan)議(yi)員(yuan)(yuan)資格,非政(zheng)(zheng)(zheng)治任(ren)(ren)命的(de)上院(yuan)(yuan)議(yi)員(yuan)(yuan)將由(you)專門的(de)皇家(jia)委員(yuan)(yuan)會(hui)推薦。下(xia)院(yuan)(yuan)也叫平(ping)民院(yuan)(yuan),議(yi)員(yuan)(yuan)由(you)普選(xuan)(xuan)產生,采(cai)取最(zui)多(duo)票當選(xuan)(xuan)的(de)小選(xuan)(xuan)區選(xuan)(xuan)舉制(zhi)度,任(ren)(ren)期5年(nian)(nian)。但(dan)(dan)政(zheng)(zheng)(zheng)府可決定提前大(da)(da)選(xuan)(xuan)。政(zheng)(zheng)(zheng)府實行內閣制(zhi),由(you)女(nv)王任(ren)(ren)命在議(yi)會(hui)選(xuan)(xuan)舉中(zhong)獲多(duo)數席(xi)位的(de)政(zheng)(zheng)(zheng)黨領(ling)袖(xiu)出(chu)任(ren)(ren)首(shou)相并(bing)組閣,向(xiang)議(yi)會(hui)負(fu)責。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