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gāo gōu 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簡稱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周秦時期,高句麗的先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高句麗王城文化遺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
位于集(ji)(ji)安市的(de)高(gao)句麗(li)(li)古跡(ji),是奴隸制(zhi)國家高(gao)句麗(li)(li)王朝的(de)遺跡(ji)。在集(ji)(ji)安市周(zhou)圍的(de)平(ping)原上,分(fen)布了一萬(wan)多(duo)座高(gao)句麗(li)(li)時代的(de)古墓,這就是聞名(ming)海(hai)內(nei)外(wai)的(de)“洞溝(gou)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將軍墳和千秋(qiu)墓等規(gui)模宏大。二十(shi)世紀(ji)九十(shi)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ji)(ji)安、桓仁陸續(xu)發掘(jue)了多(duo)處(chu)高(gao)句麗(li)(li)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跡(ji),對部分(fen)遭受自然損害(hai)的(de)王陵進行維修,高(gao)句麗(li)(li)豐富的(de)文(wen)化內(nei)涵,輪廓逐(zhu)漸清晰。
高句麗政權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東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要作用。高句麗政權發韌于今遼寧省桓仁縣,公元三年遷都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遷都至平壤。桓仁與集安是高句麗政權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在,累計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麗文化遺產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為(wei)保(bao)護(hu)高句(ju)麗歷(li)史文(wen)化遺產,中國政府于2002年在集安(an)啟動(dong)了(le)《高句(ju)麗王(wang)城(cheng)(cheng)(cheng)王(wang)陵與貴族墓(mu)葬地保(bao)護(hu)規劃》。這份規劃共(gong)劃定了(le)包括國內城(cheng)(cheng)(cheng)、丸都山城(cheng)(cheng)(cheng)兩(liang)個高句(ju)麗都城(cheng)(cheng)(cheng)、十二(er)座(zuo)王(wang)陵與好(hao)太(tai)王(wang)碑等兩(liang)處附屬建筑、二(er)十七座(zuo)貴族墓(mu)葬的(de)四十三處保(bao)護(hu)區(qu)。“保(bao)護(hu)高句(ju)麗文(wen)化遺產的(de)真實性與完整性”成為(wei)集安(an)經濟和社會發展(zhan)的(de)重要基礎。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遼寧省桓仁縣。
世界遺產(chan)委(wei)員(yuan)會(hui)(hui)委(wei)托國際古(gu)跡遺址(zhi)理事會(hui)(hui)對高句(ju)麗項(xiang)目(mu)的(de)考察評估結(jie)論(lun)認為(wei),高句(ju)麗項(xiang)目(mu)符合入選世界遺產(chan)名(ming)錄六個(ge)標準中的(de)五項(xiang)。包(bao)括:它(ta)體現了(le)人(ren)類創造和智(zhi)慧(hui)的(de)杰作;作為(wei)歷史早期建造的(de)都城(cheng)(cheng)和墓葬,它(ta)反映了(le)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de)影響(xiang)以及風格獨特的(de)壁(bi)畫藝術;它(ta)也(ye)體現了(le)已經消(xiao)失的(de)高句(ju)麗文明;高句(ju)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deng)材料建筑的(de)都城(cheng)(cheng),對后來產(chan)生了(le)影響(xiang);它(ta)展現了(le)人(ren)類的(de)創造與大(da)自然(ran)的(de)完美(mei)結(jie)合。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