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镲、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冰河上的漁獵民族
完達山脈延伸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合的地方。這里,豐厚的山林、水產資源,滋養著一個只有四千人口,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頑強跋涉,并創造出獨具北方漁獵文化特點的赫哲族。
赫哲族聚居在黑龍江省的同江市八岔、街津口民族鄉,饒河縣四排民族鄉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沿松花江入黑龍江再轉向烏蘇里江,一路既可領略北國的山水風光,又可盡情探尋和體會赫哲族人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赫哲”意為“下游”或“東方”。表明該民族在黑龍江下游,祖國東部邊陲土著的史實。他們世代居住在三江沿岸的赫哲漁民,幾乎一年四季都以水為伴,以漁為生。赫哲族漁民在艱苦的漁業生產條件下,練就了高超的生產技術和技巧。駕船跟蹤,飛叉捕魚,妙趣橫生。堪稱赫哲族傳統捕魚技巧之一絕。
冰雪建筑文化
黑龍江冬季漫長,氣候寒冷干燥,冬季平均氣溫零下15℃到零下30℃,在這樣寒冷的環境中生存恐怕是其他地區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在長期的適應和改造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從竭盡全力開山鑿洞抵御嚴寒到隨心所欲利用冰雪資源制作冰燈、雪雕,東北人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征服自然的過程,并隨之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冰雪建筑文化。
東北的冰雪建筑是起始于地下的。東北的古代民族為了在寒風凜冽的冰天雪地中生存,“常為穴居,以深為貴。”用九節梯子下到洞穴之中,在洞中生一火盆,周圍鋪著樹枝、柴草或皮張來抵御風寒。但由于地下采光和通風條件差,人們開始利用木材和一些毛草,從深地下走到淺地下乃至地面,赫哲族早期居住的“地窖”、“馬架子”就是此類過渡性住所。直到遼代女真族開始,東北人的祖先們才正式從穴居轉變為在地面上建筑房屋居住,并輔以火爐、火墻、火炕等取暖設備。
時至今日,東北的建筑及相應的設施對人們防寒取暖依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房頂--為迅速清除積雪而采用尖頂斜坡屋頂。但隨著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建筑技術的改進,現在已少見這種建筑,只有哈爾濱市中央大街的一些尖頂建筑還保留著這些特征。
墻壁--東北建筑的墻壁厚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上,充分起到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哈爾濱建筑大學在西大直街上的主樓建筑(哈爾濱工業大學舊址),墻壁最厚的地方可達2.5米,且多為石料。該建筑不僅冬天保暖效果好,夏天也十分的涼爽。
窗戶--多采用雙層玻璃窗,由于密封好,還抽了真空,這種窗戶在保溫的同時也保證了室內充足的采光。
暖氣--東北樓房一般采用燒煤集中供熱,室溫可達20℃到25℃左右。和我國南方冬季室內外溫差不大正相反,東北冬季的室內外溫差可達30℃到50℃!
談到冰雪建筑文化時,不能不談談“火炕”。我國自古就有“南人習床,北人尚炕”的習俗。炕是北方人的“暖床”。盡管現在北方城市的樓房幾乎已沒有火炕,但很多北方農家仍然安臥火炕,“老婆孩子熱炕頭兒”仍是東北農村淳樸民風的象征。
雪域與森林
每當冬季來臨,整個黑龍江大地上便“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一得天獨厚的天然勝景在國內其它省市是難得一見的。所以一年一度的黑龍江省滑雪節和哈爾濱市冰雪節期間來黑龍江旅游便成了海內外游人的最佳選擇。
哈爾濱的冰雪節在在每年的十二月份到翌年的一月份,一般正好趕在元宵節前后舉行。這時,立春已過,華南大地已春意盎然。但在北國的哈爾濱依然是寒風凜冽,雪花飛舞,原野上一片銀妝素裹,正是舉行冰燈游園活動和進行冰雕比賽的好季節。
黑龍江省的另一大地方特色是森林。
山巒起伏,森林茂盛的大、小興安嶺,總面積達3億畝,仿佛一雙巨大的臂膀環抱著黑龍江省這片富饒的土地。
在大小興安嶺地區繁衍著大片的原始森林,林中生長著許多的珍貴樹種,如興安落葉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紅松、白樺林等。
在大小興安嶺中,野生動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有東北虎、駝鹿、樟熊、猞猁、野豬、水獺等珍奇獸類50多種,有飛龍、細嘴松雞、等野禽200多種,有滿山紅、刺五加、山參、五味子等草本藥材200多種,鹿茸、熊膽、麝香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名貴藥材。
冰(bing)雪飲食文化
黑龍江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寒冷的自然條件卻極大地豐富了這里的冰雪食品,黑龍江的冰雪食品如油而不膩,清爽可口,晶瑩剔透,營養豐富,獨特的口味中蘊涵著北國冰雪潔白自然、剛勁漂灑的文化特質,是北方冰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冰果。有凍梨、凍柿子、凍蘋果、凍海棠等,品種很多。凍果中味道最美的要屬凍梨。凍梨外表黝黑,硬如鐵蛋,一咬一道白印。吃凍梨要先把它放入涼水中暖,剛入水的梨還會在表皮上結一層厚厚的冰,但用不多時即可融化變軟。化好的梨一咬一口水,酸甜津涼,吃后頓時感到身心為之一爽。特別酒后能吃上個冰梨,既解酒,又助消化。東北地區早在遼代的契丹人(公元907-1125年)就有食凍梨的習慣。據龐文英《文晶雜錄》記載,契丹人將已凍硬的梨“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結,已而敲去,梨已融釋。”
冰點。冬吃冰點是黑龍江人特有的偏好,走在街上,不時會看到頭裹棉帽,身穿皮大衣,戴著棉手套,手持冰棍大快朵頤的人們,其神態之悠然,胃口之大,無不令人咋舌。
凍餃子。春節前,家家都要通宵包很多餃子,放在室外凍起來。凍實的餃子,當當作響,互不粘連,把它們用大面袋裝好,隨吃隨煮,百吃不厭。由于黑龍江家家都有一個室外的天然“大冰箱”,這樣,一次辛苦,就可免除每日操勞做飯之苦。
凍豆腐。豆腐是東北冬季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將整板的鮮嫩豆腐,送到戶外凍上即可。凍豆腐不同于鮮豆腐,內部呈蜂窩狀,口味獨特,與肉、雞或各種蔬菜一起燒制,易于吸收湯的味道和營養,吃起來松軟有滋昧,如南方的烤夫一樣。
多彩的民俗民風
黑龍江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現有少數民族46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俗和文化風骨,其中尤以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錫伯族和柯爾克孜族特點淳厚,他們的節慶活動、漁牧耕種和手工服飾等鮮明獨特的民族特征都為這塊富饒美麗的黑土地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質樸的獵人--鄂倫春族
鄂倫春--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追逐麋鹿的人們”
居住特點--搭拆方便的簡易房屋“仙人柱”
服飾特征--狍皮、鹿皮服裝
特色工藝--狍皮手套
民族音樂--贊達仁、圈舞
民族節慶--篝火節
民族信仰--薩滿教
冰河上的漁獵民族--赫哲族
赫哲--意為“下游”或“東方”
服飾特征--魚皮衣、魚皮靴;魚骨、魚刺飾物
特色工藝--魚骨、魚刺飾物
民族特色--三套車(狗拉爬犁)、鮮美的生魚片
民族節慶--烏日貢節
民族信仰--薩滿教
勤勞的耕耘者--達斡爾族
達斡爾--意為“耕耘者”
服飾特征--狍子皮帽、長袍、皮褲和繡有精美圖案的坎肩
居住特點--“介”字形草房、彎子炕
特色舞蹈--罕伯舞
民族節慶--阿聶節、黑灰節
民族信仰--薩滿教
射箭之鄉--錫伯族
錫伯--意為“帶鉤”
服飾特征--長袍;繡有花鳥、蝴蝶圖案的夾袍和坎肩
特色工藝--兒童的虎頭鞋和虎頭帽、古式響箭
特色食品--發面餅(發拉哈額分)、全羊席
民族節慶--抹黑節、杜因拜專扎坤節
民族信仰--崇拜獵神、漁神、天地神和希林媽媽
豪放的草原牧人--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意為“四十個姑娘”、“四十個部落”或“草原人”
服飾特征--白色羊氈帽;男子圓領襯衫配寬腳褲、高筒靴;女子對襟上衣配皮長裙
居住特點--紅柳、毛氈制圓形氈房
特色工藝--駝皮制品(駝皮碗、駝皮壺、駝皮桶)、壁掛
民族音樂--英雄史詩《瑪納斯》
民族節慶--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叼羊比賽
民族信仰--伊斯蘭教
山林中的馴鹿者--鄂溫克族
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服飾特征--狍皮、鹿皮、羔皮、水獺皮或猞猁皮等獸皮、獸毛制成狩獵服裝
特色工藝--精致的樺皮、蘑菇制品以及刺繡、雕刻、剪紙等手工藝品
民族音樂--民歌《敖包相會》
民族節慶--米闊魯節、奧米那楞會、敖包會
民族信仰--崇敬火神、崇拜天鵝(斡日切)
想(xiang)了解當地完整(zheng)的旅游信息,請點擊這里(li):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