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當地特色文化介紹:
燦爛的(de)古代文(wen)化
長(chang)沙歷史(shi)悠久,古(gu)墓古(gu)跡遍布(bu),尤以(yi)楚文化、彩瓷、學府、書法(fa)勝(sheng)地、繪畫(hua)、古(gu)樂為最。
楚(chu)文化:長沙已發掘楚墓3000多座,漢墓10000多座。出土了我國迄今時代最早的銅劍、毛筆、天平、帛畫、皮革鼓以及竹簡、漆器、長3米以上的兵器、越式青銅樂器,以及200多件壁(原始玻璃)等。
彩瓷:在英國的牛津大學及日本、朝鮮等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內,陳列著燒有“天下第一”、“天下有名”的中國彩瓷,這些都出自唐代的長沙窯。
學(xue)府:創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書院,在北宋就被公認為全國最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直到清末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再改建為湖南大學,千年弦歌不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對荊楚,乃至對全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書法勝地(di):漢晉以來,長沙書家輩出。歐陽詢獨樹一幟,名揚中外,唐時高麗王曾遣使求之,現日本《朝日新聞》報頭即集歐字。他的家鄉――望城縣書堂山,歐陽詢洗筆池尚存故跡。僧人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頗好筆翰”,寫禿了的筆用土埋好,自稱“筆冢”,專心臨書,而成“草圣”,被李白譽為“天下獨步”。
繪畫:長沙的繪畫技藝源遠流長,在楚漢帛畫中就有杰出的表現。北宋的長沙畫家易元吉名聲極大,應召入宮。相傳監廳原有燕巢二窩,易元吉于屏上畫一鷂,燕竟望而飛遷。可見畫得何等傳神。
古樂:瀏陽乾嘉時樂工邱之睦,所繼承創研的瀏陽文廟古樂,彌補了早已失傳的中國古樂“八音”中的“瓠音”。據說袁世凱“登基”欲用古樂,派人考察的結論是:“曲阜古樂徒擁虛名,遠不及瀏陽古樂完備”。
廟(miao)會
長沙自古廟宇林立,香火旺盛,由廟宇產生的大小廟會多不勝數,形成了舊時長沙城鄉廣大勞動人民的民間文化生活。
舊時長沙城鄉的廟會中,陶公廟會是規模大、影響遠的廟會之一。該廟位于長沙縣榔梨鎮臨湘山上。直至今日,每逢兩個陶公菩薩生日--農歷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群眾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拜祭活動,廟里香火灼天,鐘鳴鼓響,進香信眾,摩肩接踵,成為一大勝景。陶公廟的春秋廟會,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陶公廟也于1986年初定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地區除陶公廟會外,還有其它許多廟會。這些廟會與陶公廟會比較,只是在內容和規模上有所不同而已。
茶館
我國盛行上茶館飲茶的城市首推成都,其次廣州,再次長沙。成都人坐茶館主要是擺龍門陣;廣州人是以品嘗茶點為主;長沙人坐茶館既要名茶美點,還要聆聽彈詞、評書作為消遣。
長沙茶館大都是清一色的方桌板凳。桌上一把茶壺,4個杯子,泡一壺茶可供四個人飲用,時間不限。通常的點心是包子、燒麥、鍋餃、湯包、酥合等。 長沙人愛喝早茶,茶館在8點鐘左右進入高峰時段,此時茶客滿座,煙霧彌漫,聲音嘈雜,一派融融泄泄的景象。
皮影戲
長沙皮影戲形成于明朝萬歷(1573-1619)年間,舊時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于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
長沙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一般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彈唱的藝術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別:整本的節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楊家將》等;散句的節目有《五更勸夫》、《山伯訪友》、《小姑賢》、《哪吒鬧海》等。藝人在演這些散句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眾中的趣聞秩事,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
由于長沙皮影戲制作和演出簡單,戲中內容又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因而深受城鄉群眾歡迎。目前,長沙地區尚存皮影戲班100來個,藝人400人左右。在長沙市紅色劇院可以欣賞到皮影戲演出。
如想了解更多國內旅游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價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