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高廟導游推薦
中衛城北,有一座重樓疊閣、殿宇緊密、檐牙相啄、廊宇曲連的寺廟,以其設計奇巧、造工精細而聞名于中外。這座寺廟在明代永樂至萬歷年間(公元1403年—1619年)已粗具雛形,后經不斷修葺和增建,形成規模。
中衛高廟詳細介紹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廟宇上層建筑全部傾圮。地震后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筑倒塌。之后,又逐年重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1942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筑一時間全部焚毀,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并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于1946年竣工,起名“高廟”。現存的中衛高廟,即為清咸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后的定型。其建筑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筑為主體。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筑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結構獨特。由于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為地藏宮,西側為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里,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臺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周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為“地獄輪回洞”。
登上南天門,迎面是一座建在高臺基上的九楹三層樓閣。下層為五岳殿,東陪三宮殿,西陪祖師殿,從兩側陪殿登木梯上至二層,是玉皇樓,內塑玉皇大帝造像;登上三層,為三清宮,內塑道家祖圣老子造像,并繪有“天宮朝無”、“玉闕仙宴”、“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彩繪圖案。
在三層主樓的正面,還十分別致地建造了一座三層中樓,小巧玲瓏,婷婷秀麗;下層繪二十八星宿,中層塑觀世音菩薩和接引佛像,上層塑太白金星。中樓的兩側是鐘鼓樓、四仙閣、觀景臺等,這些建筑用廊橋相互連接溝通,使之左右對稱,逐次升高。形似鳳凰展翅,瑰麗挺拔。檐角高翹,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檐牙相啄,又使人有爭妍斗巧之覺。
在清咸豐八年建造的磚雕牌坊上,雕刻著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為“無上法橋”。由此可見,高廟是一座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兩代,這種現象在我國也是常見的。
高廟建筑的特點是:集中、緊湊、回曲、高聳,在占地僅4100多平方米的面積上,建造了260多間建筑物,最高建筑高出中衛街面近30米。站在中衛街頭,遠遠望去,高廟氣勢磅礴,雄偉壯麗,重樓疊閣,錯落有致。深入其間,又見殿宇玲瓏,清幽文雅,廊橋高懸,構思奇異。中衛高廟集中國南北古建筑特點于一體,充分顯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藝。
高廟以其獨特的群體古建筑和包羅萬象的合體宗教信仰,吸引著八方來客,使廟內香火不斷,興盛不竭。中衛高廟也因此而馳名,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衛高廟門票及開放時間
20元;含導游門票30元。
開放時間:8:00-18:00。
前往中衛高廟交通
從中(zhong)衛汽車站可以步行前往。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