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當地特色介紹: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泉州市轄區內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德化縣等縣(市、區),大體可分為航海與通商史跡、多元文化史跡和城市建設史跡。
歷史上,泉州先民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宜海條件,在沿海地帶長期進行造港運動,形成了“四灣”(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及兩江(晉江、洛陽江)范圍內由眾多碼頭構成的集群港,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頻繁的海上貿易活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著名的東方大港。現存的萬壽塔、六勝塔等古航標塔,以及石湖碼頭、江口碼頭等古碼頭,即是泉州古港重要的歷史證物。
與頻繁的海事活動相聯系,泉州的海神信仰也極為豐富。九日山祈風石刻是古代泉州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官員和地方軍政長官在當地的延福寺昭惠廟舉行國家祭典,祈求風信以利航海而留下的珍貴的石刻記錄。而真武廟、天后宮,以及江口碼頭一帶的諸多海神廟,則分別建在碼頭附近,也是古代泉州地方官員和民眾祭祀海神的重要場所。
大規模的港口建設和發達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會生產長期圍繞海外貿易來進行。宋元時期,泉州的陶瓷生產遍布邑內,并出現了許多專門生產外銷陶瓷的著名瓷窯,產品遠銷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是海上絲綢之路通商貿易的大宗產品。其中,在瓷都德化和晉江磁灶窯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現存的磁灶窯金交椅山窯址規模之大,遺存之豐富,堪稱泉州古代外銷瓷窯的代表。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泉州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聯系,也使泉州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產生了直接的接觸和交融。在泉州,中國固有的道教,以及“中國化”佛教,與伊斯蘭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猶太教等其它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相和相安。現存的老君巖造像、開元寺、圣墓、清凈寺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無不體現了世界多種宗教文化在古代泉州盛行與并存、發展與交流的歷史軌跡。
宗教大觀園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泉州受到過各種宗教文化的影響,在當地的文化和文明發展史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記,因此泉州堪稱是“宗教大觀園”。
泉州城北的清源山秦漢時就有方士和隱者活動,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宮觀白云廟在泉州府治南建置;與此同時,佛教徒也在泉州下屬的南安九日山下創建了延福寺。
唐代時,泉州的海外貿易逐漸發達,為多種宗教在泉州的傳播進一步提供了條件,大批道教宮觀和佛教寺院相繼創建。接著,伊斯蘭教和摩尼教也傳入泉州。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倡導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達到鼎盛階段。
到宋代,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也開始在泉州流傳,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在泉州建造了寺院。元代時,朝廷對各門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明教都可以自由傳播,天主教和印度教也在元朝前期傳入泉州,多種宗教在泉州并存,此時的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輻射點。
明初時,泉州出現了盲目的排外運動,各門外來宗教受到嚴重摧毀;直到明末天主教才再度傳入泉州,但因它不尊重中國原有的傳統文化,于乾隆年間被禁絕。鴉片戰爭后,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對泉州的教育和衛生帶來較大影響。清末,日本教也傳入泉州。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都成立了宗教組織,使泉州的宗教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采的面貌。
泉州之最
天后宮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媽姐廟。
草庵摩尼教寺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寺廟。
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我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史的專門性博物館。
惠安洛陽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橋。
安平橋是我國最長的古石橋。
伊斯蘭教圣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圣墓。
開元寺內的千年古桑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1300多年。
開元寺內的東西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清源山老君巖的老君造像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清凈寺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廟。
南安豐州九日山的祈風石刻群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的祈風石刻。
崇武古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
惠安女風情
在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的海邊,有個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奇異的婚俗聞名海內外。這一帶的7個鄉村總共只有幾萬人,雖然她們只是惠安縣人口的一小部分,卻引起了海內外許多學者的廣泛的關注。人們把她們的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戲稱為“封建頭,節約衫,民主肚,浪費褲”。
時刻不離身的斗笠里藏著女人家的許多秘密。海邊的氣候變化多端,尤其是在惠東半島的海灣,有時刮起海風特別冷,可是為什么惠安女的上衣卻越做越短呢?原來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間的彩帶和已婚女人的銀腰帶就越明顯地暴露出來。據說銀腰帶是男人送的結婚聘禮,它能展示家庭財富的多少。
推薦:崇武古城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