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當地特色介紹:
歌舞海(hai)洋(yang)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每逢過節假日,不論走到什么地方,都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翩翩起舞。在農村,每逢秋收打場時節,農民們一邊勞動,一起唱歌,一邊圍圈起舞。在牧區,經常舉行有趣的篝火晚會,通宵達旦。在城鎮,只要天氣暖和,人們便闔家而出,到林卡河邊,邊喝酥油茶和青稞酒,邊跳起民間舞蹈,從早到晚,興盡才歸。
藏族的歌和舞,是孿生兄弟,幾乎不能分離,歌中必舞,舞中有歌。但與舞是不同的概念,有嚴格區分,即“魯”、“諧”,一般是唱的概念;“卓”、“夏卓”,則是舞的意思。群眾喜愛的歌舞很多,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有果諧、熱巴、堆諧、勒諧等,這些都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堆諧,流行全西藏,被稱為“西藏的踢踏舞”。
建筑(zhu)藝術
西藏人民創造了眾多的輝煌建筑群,無論是城鎮、宗山、宮殿、寺廟、林卡,還是莊園、王府、貴州府邸、居民住房、橋梁,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風格,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突出表現,是祖國建筑藝術里的珍品。西藏建筑藝術造詣很深,設計技術相當高,能運用統一、平衡、對比、韻律、和諧、比例、尺度等構圖規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西藏建筑藝術家還十分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時至今日,很多古建筑物中都明顯地保存著其他民族建筑藝術的特點。
在西藏的宮殿、寺廟和貴州府邸、莊園的經堂里,都有繪制壁畫和懸掛唐卡的傳統,許多著名的古代建筑,更是一座座繪畫藝術的博物館。唐卡是繼壁畫興起之后的又一種傳統繪畫藝術,用彩緞裝裱成的一種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西藏的唐卡的題材有取材于西藏社會歷史和生活習俗的歷史畫和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歷法和藏醫藏藥的科學唐卡。
藏傳佛教(jiao)
藏傳佛教自公元7世紀,從唐朝和印度等地傳入西藏,經過長期的發展,歷經曲折,形成了即保持佛教的基本教義,又具有濃郁藏族特色的“藏傳佛教”,即西藏本土化的喇嘛教,而喇嘛教政教合一的神權統治也一直延續到本世紀五十年代。
喇嘛教不僅作為統治(zhi)哲學,也在(zai)事實(shi)上成了普通人民的精(jing)神家(jia)園(yuan),它造(zao)就(jiu)了瑰(gui)麗的宗教藝(yi)術和文(wen)化,并(bing)潛(qian)入(ru)到人們的日常生活(huo)中。藏傳(chuan)佛教的發(fa)展史(shi)上先(xian)后形成眾多(duo)教派(pai),目前主要(yao)有四(si)大派(pai),即格魯派(pai)(俗稱(cheng)黃教)、寧瑪派(pai)(俗稱(cheng)紅教)、薩迦派(pai)(俗稱(cheng)花(hua)教)、噶舉派(pai)(俗稱(cheng)白教)。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nei)旅(lv)游報(bao)價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