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侗家“牛憋”美食介紹:
到過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人,都會驚奇地發現街上林立著“牛憋”招牌,大泡幾多,小泡又幾多!其實少數民族并非茹毛飲血,而是崇尚自然。這是日前記者在該縣考究得出來的結論。這“牛憋”并非牛糞,實乃牛胃液煮牛全宴。嘿,這侗家“牛憋”獨步古今,開創者眼光大膽獨到之處不由人不服。
其名“牛憋”,意為牛死后憋在牛胃里的東西。因當地話“憋”又諧音為“糞”的意思,故稱“牛糞”,實為商家招徠顧客的噱頭。因胃液養胃,對治療胃病有奇效,“食得牛憋,百事可做”.過去沒有專門的“牛憋店”,這道菜是侗族人民過年過節,招待貴賓的上等好料子。其原材料難得,一頭牛就這么點胃液,不是貴賓還吃不上呢。
我遂翻開《柳州方言詞典》查證: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容南土風》中寫到:“既飽,即以鹽酪(即醋)姜桂調齏而啜之,--齏是牛腸胃中已化草,名曰圣齏--腹遂不脹”
吃齷齪,肥糯糯,好奇心驅使下,我也當起 “通吃教教主”,拼死吃河豚,大膽吃“牛憋”:牛胃液、牛的膽汁、小腸里的消化物和辣椒、生姜、陳皮等熬湯做火鍋鍋底,蜂窩肚、黃蜂肚、毛頁肚、百頁肚隨便用水沖沖,不洗太干凈,有的還殘存著沒消化的東西,有的甚至還有草。再加上牛骨髓、金針菇、鳳尾菇、芹菜、蒜等一起下鍋。
“牛憋”看似簡單,其貌不揚,實則大有玄機,惜我等都是門外漢,說不出什么名堂,只覺牛吃百草,無腥膻之氣,有美味十足,甜香脆口,清香濃郁,仿佛回到了內蒙古的大草原。越吃越好吃,湯湯水水一鍋端,舌頭也險些一塊嚼掉,就差沒轉著圈舔碗了。配上侗家自釀的農家樂米酒,如此美酒好菜,自己都想灌倒自己,先自有了端杯走一圈,喝五吆六的勇氣。不知不覺中,已像武松初上景陽崗,碗撂了一大打,桌面不夠放,又擱在了桌下。
“牛(niu)憋”好吃是好吃,只是想像力暫(zan)時(shi)不能(neng)開(kai)啟,對于文弱書(shu)生和(he)嬌柔女子,是須大吼《好漢歌(ge)》、“妹妹你大膽(dan)地吃”,再加上“挑(tiao)戰自己的食欲、胃口(kou)、膽(dan)量和(he)識見(jian)”的慫恿(yong),才能(neng)下(xia)箸的。就像我,當看(kan)見(jian)鍋邊泛(fan)上來形似牛(niu)糞(fen)的沫沫,“牛(niu)氣沖天”,趕緊停(ting)筷。回頭又“吃情不改”,后悔當初沒多(duo)下(xia)手(shou)。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