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的第一瑤寨
背景:嶺南地區是古代百越民族聚集之所,被當時統治者稱為“蠻夷”之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百越古族與中原漢族移民融合,自成體系,有的演變、發展,生存至今,形成了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與三大民系,展示了特異的人文風貌。如今,廣東仍有七個少數民族聚居,即:黎、瑤、壯、苗、滿、回、畬族,并有百萬風格特異的“水上居民”(即“蛋民”)。漢民族中,又明顯構成了廣府、客家、福佬三個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習俗,使嶺南民俗更為豐富多彩,綽約多姿,具有一種神秘而又迷人的魅力。———摘自《嶺南民間文化》
青山連綿,高天湛藍。承載著千年歷史的中國第一大瑤寨“連南南崗瑤寨”第一次從神秘的山群里走出,展露在人們面前。驅車3個小時,從廣州出發經廣清高速、107國道,我們走進了這座在漢文化包圍之下卻至今保留著最大規模瑤族民居建筑群、瑤族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和鮮明民俗風情的瑤家古寨。
南崗瑤寨悠(you)悠(you)歲月
瑤族是廣東省內最古老、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說法稱,瑤族最早定居廣東是在先秦時期。世居廣東的瑤族人民到建國前,已經成為廣東8大少數民族之一,到上世紀80年代經過幾次行政區域變動之后,瑤族成為廣東5大少數民族之一。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省內的瑤族人口為15萬,僅略低于壯族,主要分布在連南、連山、乳源等地區。
南(nan)崗瑤(yao)(yao)寨(zhai)始(shi)建于宋代(dai),走過(guo)了悠悠千年(nian)歲月。她的(de)(de)具體位(wei)置在連(lian)南(nan)縣城西南(nan),離(li)已(yi)經對外(wai)開放多(duo)年(nian)的(de)(de)“三排瑤(yao)(yao)寨(zhai)”景區不遠。旅游資(zi)源(yuan)開發盛行(xing)的(de)(de)年(nian)代(dai),南(nan)崗瑤(yao)(yao)寨(zhai)能遲遲不受外(wai)界紛擾的(de)(de)原因之(zhi)一(yi),是它高居(ju)在海拔800多(duo)米(mi)的(de)(de)山(shan)頭之(zhi)上。山(shan)區公(gong)路(lu)今年(nian)剛剛接通瑤(yao)(yao)寨(zhai),瑤(yao)(yao)寨(zhai)居(ju)民隨(sui)之(zhi)結束了下(xia)山(shan)辦事得徒步(bu)1個(ge)多(duo)小(xiao)時(shi)、趕(gan)集要(yao)兩三個(ge)小(xiao)時(shi)山(shan)路(lu)跋涉的(de)(de)歷史。山(shan)路(lu)亦同時(shi)帶(dai)來了山(shan)外(wai)人的(de)(de)車輪與(yu)腳(jiao)步(bu)。
乘車越過南崗瑤寨第一道山門之后,在第二道山門前車路絕跡。我們拾級而上,鑲嵌“南崗”匾額的山門近在眼前卻懸于頭頂。數十級臺階后進得瑤寨,瑤寨很大,滿眼都是瑤居建筑依山勢錯落排列,密密匝匝。細看瑤居,都是青磚灰瓦材料,色調安靜而統一,房屋一般高一丈三尺至一丈六尺,四角飛翹。窯居與窯居之間十分相鄰,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頂和后面房子的地面平高,中間僅夾了一條石頭路走廊。瑤寨中的路和臺階都是由形狀不規則的石頭鋪成,經過石路石階的串聯,寨中300多幢建筑戶戶相通,形成瑤寨的整體性和格局。當地人介紹:用石頭是就地取材,但這窯居的建筑風格,卻出自于宋代湖南設計師的手筆。難怪這一整片飛檐翹角、方墻尖頂的青灰畫面,令人嗅到湘西的煙雨氣息。
瑤(yao)寨人的(de)山區(qu)生(sheng)活
瑤寨中許多房子已經無人居住,主人們要么搬下了山要么長年出外打工。現在為了迎接游客,一些房屋開始重新修繕。工人們蹲在屋頂上工作,我們探頭探腦地想發掘離去主人的曾經的生活痕跡。屋子里大多非常簡陋,土地石墻,已經分辨不出具體的顏色。墻上掛著些被風塵泥污浸染的各式葫蘆制品,詢問之后才知道,這是捉田雞、拾田螺、帶飯菜、裝雜物的各類器皿。盡管人去房空,但瑤寨人民傳統的豐富的山區農家生活,歷歷在目。
仍舊居住在瑤寨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穿著原汁原味的黑色為主略加花色的瑤族服裝,在石階和平地上晾曬玉米、谷子,小孩在近旁戲耍,他們不再習慣穿領袖齊全的瑤服,而穿著大眾化的短袖T恤。老人們時不時地抬起墊布把糧食在太陽下翻滾移位,沙塵在陽光中揚起,和上方沿屋檐延伸的山泉水管接口處濺出的晶瑩水花相互映襯,小孩定睛看住。這一刻令人有點疑惑:即將給這座千年瑤寨帶來財富和便利的山外文化,會不會帶走這一份平靜祥和?
旅咨詢電話:020-62833333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