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從事捕撈、狩獵和原始的農耕,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化。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云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并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鐘;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征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鐘。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并戰爭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秦統一嶺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帶設置傅羅縣,吳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羅為博羅,另割置欣樂縣,此為歸善縣的前身。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從南海郡分置東官郡,博羅等縣屬之。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改東官郡為梁化郡,郡治設在原博羅縣治(在今惠東梁化),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岡(今博羅縣城)。這是今惠州境內首次設置的郡治。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梁化郡,設循州總管府,轄粵東的循、潮二州。總管府建于“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園。隋煬帝即位后,將循州改為龍川郡。劉巖建立南漢之后,設禎州管轄歸善、博羅、河源、海豐四縣,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之諱,把州名改為惠州,惠州之名從此沿用至今。
惠州(zhou)文化
惠州民間文化具有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也保留了相當多當地先民的風俗習慣。同時,由于惠州地處廣東三大方言語系(粵語語系、客家語系、閩南語系)的融匯地帶,加上古代客家人大規模南遷和軍事行動帶來的北方移民,惠州的民俗風情更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惠州作為(wei)廣東(dong)歷史文化名城,自古(gu)以來就是東(dong)江(jiang)流域政(zheng)治、經濟、文化、交通中(zhong)(zhong)心(xin),素有“粵(yue)東(dong)重鎮”、“嶺南名郡(jun)”之譽(yu)。中(zhong)(zhong)國古(gu)代道(dao)教思想學家葛洪(約公元 281- 361)在羅浮山煉丹,留下大量遺跡。由于(yu)中(zhong)(zhong)國北(bei)宋大文學家蘇軾(shi) (公元 1037-1101) 曾謫(zhe)居惠州, 故有“一自坡公謫(zhe)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說。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