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寺介紹:
靜海寺位于南京城西北部獅子山下,建于明永樂年間,是明成祖朱棣為褒獎鄭和航海的功德,同時為供奉鄭和從異域帶回的羅漢畫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異木的活株而敕建。賜額“靜海寺”,取意四海平靜,天下太平。它北倚獅子山,東接天妃宮,西臨護城河,占地約兩萬平方米;有大雄寶殿和天王、正佛、觀音、伽藍、輪藏、彌勒、祖師等殿宇,還有潮音閣、鐘樓、井亭、華嚴樓、玩咸亭等建筑共80多楹。規模宏大,可謂金陵名剎。鄭和晚年曾在此生活過。
1840年(nian)6月,英國(guo)悍然發動(dong)了(le)侵(qin)華戰(zhan)爭,史(shi)稱(cheng)鴉片(pian)戰(zhan)爭。1842年(nian)英軍侵(qin)犯(fan)南京(jing),清政府被迫在靜海(hai)寺(si)與英國(guo)政府議(yi)約,雙方共在寺(si)內議(yi)約四次。8月29日在英軍旗艦“康(kang)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le)中英《南京(jing)條約》。靜海(hai)寺(si)因此成為(wei)中國(guo)近代(dai)史(shi)起(qi)點(dian)的象征。
五百多年間,靜海寺歷經災難與戰火,解放之后僅乘偏殿數間。1987年在舊址復建628平方米的仿明建筑,由于不是原貌的修復,故稱為“古靜海寺舊址”, 1990年被辟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為了迎接香港回歸,1996年底,進行了擴建,使陳列館的占地總面積達到2800平方米。整體建筑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古樸典雅。舉世聞名的明城墻依伴著獅子山蜿蜒而過,像一幅展開的歷史畫卷,靜海寺恰似畫面上獨特的一景。
靜海寺集榮辱于一身,是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1997年被評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院內有“三宿巖”、“天妃宮碑”、銅鏡“史鑒”和警世鐘等景點。
交通路線:乘游4路,10、12、16、18、21、39、53、54、307路可達。
門 票(piao)/開(kai) 放 時(shi) 間(jian) :8:30 - 17:00,周六、日正常開(kai)放 免費參觀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