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介紹
白帝城位于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三峽的著名游覽勝地。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所建。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白帝城簡介
船過奉節,順流而下,遙望瞿塘峽口,但見長江北岸高聳的山頭上,有一幢幢飛檐樓閣,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樹叢中,這就是三峽的著名游覽勝地白帝城。
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借此自號白帝,并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后,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由于公孫述非正統而系僭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后又添供關羽、張飛像,逐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
2006年05月25日,白帝城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景點由來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所建,并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親信先造輿論。不久城里城外就流傳起一條“重要新聞”,說是城內白鶴井里,近日常有一股白氣冒出,宛如白龍騰空,此乃“白龍獻瑞”,預兆這方土地上要出新天子了。輿論造足了,公孫述便于公元25年正式稱帝,自號“白帝”,并改子陽城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這座山為“白帝山”。公元37年,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發兵攻蜀,公孫述不敵,戰死。蜀人為記念為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并供奉“白帝像”。這就是現在的白帝廟,而白帝廟后來之所以名聲大噪,則是因為與三國英豪搭上了關系。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于東吳,兵退夔門之外。從此劉備一病不起,乃于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四川奉節縣的夔州城)永安宮托孤于諸葛亮。約在唐代以前,白帝廟處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明代,公孫述的塑像被毀棄,廟內代之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貼金塑像。從此,“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
歷史概況
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
三國時,劉備兵敗退至白帝城,無顏會見群臣,于是在白帝城修建了永安宮安居,不久郁悶而死,臨死前劉備把政權和兒子劉禪托付給丞相諸葛亮,史稱“劉備托孤”。現白帝城內的白帝廟中塑有劉備托孤的彩色群像,其藝術再現了當時劉備托孤之情景,白帝廟由最初祭祀公孫述,成了祭祀蜀漢君臣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地方,幾經變易,現出土文物陳列室里展示著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六七千年間,在白帝城一帶出土的文物數百件,新近又落成《杜甫行吟》大型瓷畫。
想了解當地完整(zheng)的(de)旅(lv)游(you)信息,請(qing)點擊這里: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