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特色介紹:
建筑藝術
西藏人民創造了眾多的輝煌建筑群,無論是城鎮、宗山、宮殿、寺廟、林卡,還是莊園、王府、貴州府邸、居民住房、橋梁,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風格,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突出表現,是祖國建筑藝術里的珍品。西藏建筑藝術造詣很深,設計技術相當高,能運用統一、平衡、對比、韻律、和諧、比例、尺度等構圖規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西藏建筑藝術家還十分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時至今日,很多古建筑物中都明顯地保存著其他民族建筑藝術的特點。
在西藏(zang)(zang)(zang)的(de)宮殿、寺廟和貴州府邸、莊園(yuan)的(de)經(jing)堂里,都有(you)繪(hui)(hui)制壁畫(hua)(hua)和懸掛(gua)唐(tang)(tang)(tang)卡(ka)(ka)的(de)傳統,許(xu)多(duo)著(zhu)名(ming)的(de)古代建筑(zhu),更是一(yi)座(zuo)座(zuo)繪(hui)(hui)畫(hua)(hua)藝術的(de)博物館。唐(tang)(tang)(tang)卡(ka)(ka)是繼(ji)壁畫(hua)(hua)興起之后的(de)又一(yi)種傳統繪(hui)(hui)畫(hua)(hua)藝術,用(yong)彩緞裝裱成的(de)一(yi)種卷軸畫(hua)(hua),具(ju)有(you)鮮明(ming)的(de)民族特(te)點、濃郁的(de)宗教色(se)彩和獨特(te)的(de)藝術風(feng)格。西藏(zang)(zang)(zang)的(de)唐(tang)(tang)(tang)卡(ka)(ka)的(de)題(ti)材(cai)有(you)取材(cai)于(yu)西藏(zang)(zang)(zang)社(she)會歷史(shi)和生活(huo)習俗的(de)歷史(shi)畫(hua)(hua)和風(feng)俗畫(hua)(hua),也(ye)有(you)反映天文歷法和藏(zang)(zang)(zang)醫藏(zang)(zang)(zang)藥的(de)科學唐(tang)(tang)(tang)卡(ka)(ka)。
美食小吃
說到西藏的食品,對西藏有點了解的人都會想到青稞、糌粑等這些西藏傳統的食品。其實西藏是有很多獨特風味的食品可以自已動手來做的,除了日常食用的青稞、糌粑外,還有很多藏族風味小吃。
煺是在盤子里放上適量的酥油、碎奶渣(稍加水捏緊)及碎紅糖攪拌揉合制成稱為“煺”的酥酪糕,此糕食之別有風味,乃是食用糌粑的最好伴料。
麻森是在盤子里放上適量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紅糖,攪混揉合,盛入一方形小木盒內,用手塞滿、壓實,即可制成麻森方形糕,其味香甜可口。
香寨土豆是先將土豆煮成八成熟,濾干,去皮,切成小塊,洗凈去皮之蔥段,放入油鍋內稍煎后,取出放入石槽中搗爛,盛入小碟內,用涼水把咖喱粉拌成糊狀,倒入油鍋內,做成油咖喱,再把羊肉剁成塊,用適量酥油烹炒后,放入鍋內加水悶煮,后加入土豆、油咖喱、鹽巴、生姜、茴香、丁香、胡椒、藏蔻等調料,攪拌煮熟后即成。吃時可撒上蔥泥。香寨是藏族食用米飯時的最佳菜肴,味美色深,調料芳香可口。
帕查麻枯是先揉面,捏成面疙瘩,投入沸水鍋內煮熟后,濾干,再用一鍋煉酥油,煉后倒入煮熟的面疙瘩中,加適量的紅糖、碎奶渣攪拌即成。帕查麻枯味酸甜可口、油膩。
鹵下蘿果是把羊肉剁成塊,放入鍋中加鹽煮熟,后把蘿卜去皮,洗凈,切成厚度適宜的圓塊,另用一鍋稍煮一下,濾干后,投入肉鍋內,放上生姜、鹽巴、花椒,攪拌后略加烹煮,放上蔥即成。鹵下蘿果食之肉嫩,味道鮮美,脆膩可口。
祛瑞是將夏天的鮮奶酪裝進皮袋內,擱置陰涼處,長久悶存發酵制成奶渣,來年春季取出后,搗碎成小圓塊,在鍋內倒適量水、肉片、面粉、干辣椒、鹽巴,加入圓塊的奶渣,烹煮。另用一鍋,盛放適量的水煮碎麥片,煮八成熟后,將麥片糊倒入主鍋內攪勻,用文火悶煮熟即成。祛瑞是藏族群眾、尤其是農區的群眾在春季食用糌粑的最好伴菜。祛瑞味甘甜,食之即可暖身。
最讓記者難以忘懷的是八角街的大餅,香噴噴的很好吃,滿大街都是,每每路過八角街的任何一條小巷,都可以看見她,圓圓的,比一張CD還大些,五毛一個。帶著金黃的誘人的顏色。很象武大郎賣的催餅,就是沒有芝麻而已,吃起來松軟香脆,感覺也很好。如今不論走到哪,記者都想起在西藏吃的那些美味,如果有機會別忘了到西藏體會一下。
歌舞海洋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每逢過節假日,不論走到什么地方,都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翩翩起舞。在農村,每逢秋收打場時節,農民們一邊勞動,一起唱歌,一邊圍圈起舞。在牧區,經常舉行有趣的篝火晚會,通宵達旦。在城鎮,只要天氣暖和,人們便闔家而出,到林卡河邊,邊喝酥油茶和青稞酒,邊跳起民間舞蹈,從早到晚,興盡才歸。
藏族(zu)的歌(ge)(ge)和(he)舞(wu)(wu),是(shi)(shi)孿生兄弟,幾乎不能分離,歌(ge)(ge)中(zhong)必(bi)舞(wu)(wu),舞(wu)(wu)中(zhong)有(you)歌(ge)(ge)。但與舞(wu)(wu)是(shi)(shi)不同的概念,有(you)嚴格區分,即“魯”、“諧(xie)”,一般是(shi)(shi)唱的概念;“卓(zhuo)(zhuo)”、“夏(xia)卓(zhuo)(zhuo)”,則是(shi)(shi)舞(wu)(wu)的意思。群眾(zhong)喜愛(ai)的歌(ge)(ge)舞(wu)(wu)很多,最主要和(he)最普遍的有(you)果諧(xie)、熱巴、堆(dui)諧(xie)、勒諧(xie)等,這些都是(shi)(shi)群眾(zhong)性的集(ji)體(ti)歌(ge)(ge)舞(wu)(wu)。堆(dui)諧(xie),流(liu)行全西藏,被稱為“西藏的踢(ti)踏(ta)舞(wu)(wu)”。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自公元7世紀,從唐朝和印度等地傳入西藏,經過長期的發展,歷經曲折,形成了即保持佛教的基本教義,又具有濃郁藏族特色的“藏傳佛教”,即西藏本土化的喇嘛教,而喇嘛教政教合一的神權統治也一直延續到本世紀五十年代。
喇嘛教(jiao)不僅作為統治(zhi)哲學,也在事實上成了普通人民(min)的精神家園,它造(zao)就了瑰麗的宗教(jiao)藝術(shu)和文(wen)化,并潛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藏傳佛(fo)教(jiao)的發展史上先(xian)后形成眾多(duo)教(jiao)派,目前主(zhu)要有四大(da)派,即格魯派(俗(su)(su)稱黃教(jiao))、寧瑪派(俗(su)(su)稱紅教(jiao))、薩迦(jia)派(俗(su)(su)稱花(hua)教(jiao))、噶舉派(俗(su)(su)稱白(bai)教(jiao))。
如想了解更多關于國內旅游的報價,詳情請點擊這里:國內旅游報(bao)價
©2005-至今 中航國旅官網